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培育:内涵、价值与路径——探索思政育人新范式
李硕 赣东学院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等技术深度嵌入教育场景的今天,高校辅导员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Z世代”学生的数字原生特质到教育管理流程的智能化转型,从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即时性需求到职业规划的数据化决策,辅导员的工作场域已从线下拓展至虚实融合的全新维度。数字素养作为新时代辅导员的“必修课”,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育人理念、工作范式与职业价值的全面革新。
一、数字素养的内涵解构: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数字素养的培育需突破“技术操作”的单一维度,构建涵盖意识、能力与伦理的多层次框架。
(一)数字化意识:育人思维的底层逻辑辅导员需具备“数字敏感度”,能够主动识别技术赋能教育的可能性。例如,通过AI分析学生行为数据预判心理危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党史教育,或利用大数据追踪就业市场趋势。这种意识要求辅导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设计”,将技术工具转化为育人资源。
(二)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从“会用”到“善用”
包括基础工具操作(如智慧学工系统、心理测评平台)、数据分析能力(如学生画像建模、舆情监测)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如元宇宙场景搭建、生成式AI辅助思政案例设计)。广西师范大学推出的“独秀学工辅导员AI助手”就是个好例证,其整合20余个领域的知识库,覆盖学生事务全流程,显著提升服务效率。
(三)数字化应用能力:场景化创新的核心
辅导员需将技术能力与育人场景深度融合。例如,上海宝山区学校通过“教育数据+AI大模型”模式实现精准教学,启发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探索“数据驱动决策”——如基于学生消费数据识别经济困难群体,或通过课堂互动数据优化班会设计。
(四)数字社会责任:伦理与价值的守护者
技术应用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辅导员须警惕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技术伦理风险,例如在使用智能监控系统时平衡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在算法推荐职业信息时避免“信息茧房”效应。
二、数字素养的价值锚点:赋能育人效能的三大维度
提升辅导员数字素养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生态重构的战略支点。
(一)个体价值:从“事务型”向“专家型”跃迁
传统事务性工作(如信息填报、日常答疑)可通过AI助手自动化处理,释放辅导员精力至更高阶任务。例如,利用“精准思政”系统生成学生成长画像,开展个性化生涯规划;或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突发事件处置,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二)群体价值: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
数字素养差异可能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共享型数字平台(如西藏自治区“全民共享·数说未来”案例),辅导员可帮助偏远地区学生获取优质在线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同时,针对老年教师或技术适应困难群体,建立“技术帮扶共同体”实现互助成长。 (三)社会价值:引领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辅导员是高校数字化战略的终端执行者与反馈者。其数字素养直接影响智慧校园建设成效——例如,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宿舍安全数据优化管理方案,或基于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学科设置合理性,为高校决策提供依据。
三、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系统化工程的四大支柱
破解“重技术轻育人”“重个体轻生态”等困境,需构建“导向平台机制评价”四位一体培育体系。
(一)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统领技术应用
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例如,在元宇宙思政课设计中,需以价值观引导为核心,而非单纯追求感官体验;在使用AI心理测评工具时,需结合人工访谈验证结果,避免“数据替代人性”。
(二)数智平台:打造“一站式”赋能生态
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慕课、虚拟教研室、案例库等资源,如西藏自治区征集数字化教学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智能工具平台:引入AI助手、数据分析仪表盘等工具,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广西师范大学的AI助手已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覆盖超1万个知识点。
协同创新平台:建立跨校际、跨领域的数字素养研训联盟,推动“辅导员技术团队企业”协同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三)培训机制:构建“分层分类分阶”培养模式
分层设计:针对新手辅导员侧重工具操作,资深辅导员侧重数据决策与创新设计。分类实施:结合学科特点(如理工科院校强化数据分析,艺术类院校侧重数字媒体创作)定制课程。
分阶进阶:设置“基础认证专业认证专家认证”阶梯,参考江苏省“翻转课堂”项目经验,通过微课制作、数据驱动教学等实践提升能力。
(四)评价体系: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估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采用数字徽章、学习档案记录成长轨迹。
成效性评价:将学生满意度、危机干预响应速度、就业匹配度等纳入考核。
伦理审查机制:设立技术应用伦理委员会,防范数据滥用风险。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浪潮中,辅导员需完成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单兵作战”到“人机协同”、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型。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本质永不褪色。唯有将数字素养内化为教育智慧,方能在数智化浪潮中守住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书写新时代思政育人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