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干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陈芙蓉 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幼儿园
刚来幼儿园,小朋友整天哭闹着要回家,这时教学计划根本无法进行。于是,为了安慰小朋友,我就讲故事给他们听,他们听到大灰狼、小白兔等小动物,顿时忘记哭了,一个个睁大眼睛望着我。我发现,在听故事时,小朋友的表情非常丰富,而且根据故事情节转换。我讲完之后,他们竟然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入园适应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现象,暴露出传统认知训练模式的情感支持缺位。
在后来的教学计划中,我给他们讲了很多故事,发现故事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情感共鸣的双向建构
故事中所描述的对象大多是有生命的。人性的表现,往往使故事中的人物影响听众和讲述者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接近与交流,能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等,都转化为听众自己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使听众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中,这印证了镜像共情理论——叙事刺激激活前扣带回皮层与脑岛,使儿童通过心理模拟获得情感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学习具有反向建构性:在复述故事时,会自发添加“给小白兔装警报器”等防御情节,显示情感经验向认知策略的转化。
二、魔法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故事在儿童心目中是新奇的,这种新奇既存在于故事的人物身上,同时,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都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这验证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同时叙事能加速思维过渡。机制在于魔法元素创造“最近发展区”,使抽象逻辑获得具象支撑。
三、叙事语法对执行功能的促进
儿童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想象力与成人不同。他们拥有自己天真的思想,而曲折的故事结构、生动的描述等,能引人入胜,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每一个故事都具有猜想的成分,会把儿童导入无限推论的境界中,使儿童获得很大的快乐。我们发现,儿童在聆听三段式结构故事时,呈现规律的注意力波动周期,这说明故事语法正在塑造其认知节律。
四、完整的故事组织,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
儿童容易学习组织完整、意义连贯的事物。故事就具备这个特点。因此,每个儿童都喜欢故事。同时,故事的描述是活动的、常常改变的,它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变更它的内容与组织,这使故事适合不同儿童的情感,说明叙事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神经脚手架”。
因此,可以多给儿童讲故事,引导他们去听故事、看故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