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不小,大有可为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中国微短剧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以短小精悍、传播高效的特点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内容+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当6.62亿人开始在碎片时间里“追更”微短剧,这个曾被视为“下饭视频”的领域,正悄然成为一扇观察中国社会的新窗口。从浙江的山水到山西临汾的古巷,从普法故事到非遗戏曲,微短剧不再只是“爽感”的代名词,而是一颗颗带着烟火气的文化种子,在数字土壤里生根发芽。
近日浙江的尝试很接地气:启动“浙里微光·微短剧+”创作计划,推出约百部具有浙江特色的优质微短剧,将文旅、美食、戏曲打包进手机屏幕,让江南韵味随指尖流转。人民日报的“人民短剧”《故事新编》用普通人的悲欢织就时代图景,小屏幕里的时代烟火证明“有意义”和“有意思”本可以水乳交融。当央视网喊出“正能量共创”,当郑州、杭州争相打造“微短剧之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热潮,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用轻巧的叙事托起厚重的时代。
当然,行业体量在急剧增长,难免会出现一些迷雾,为此,国家广电总局自2022年起持续加强监管与引导,推出系列政策规范创作边界,推动行业向精品化、健康化发展。如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到“微短剧+”行动计划,再到今年3月的《管理提示(微短剧要“爽”而有度)》,明确微短剧的创作原则。监管的“导航”与创作的“方向盘”正在同步校准。国家广电总局的“疏堵结合”像修剪枝丫的园丁,既剔除低俗烂梗,又浇灌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新芽。从业者逐渐明白:拼流量的戏码终会散场,唯有用真诚的故事叩击人心,才能让3分钟的视频拥有悠长的回甘。
未来的微短剧,或许会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知识的趣味课堂,甚至是一代人共同记忆的载体。当屏幕内外的人在同一片烟火气里相视而笑,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最温暖的“双向奔赴”?小剧不小,大有可为。
□ 钟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