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兴国基层合唱团唱响“红色好声音”——看,他们把《长征组歌》接回了“家”

2025-04-02 05:58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开栏的话

  随着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在赣鄱大地徐徐展开,我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实施。今起,本报开设“文化导师基层行”专栏,通过文化导师的视角,聚焦基层经济发展、民生实事、乡村振兴、移风易俗、非遗传承。同时,反映文化导师下乡开展工作的生动实践,展现文化导师如何播撒文明种子、点亮乡村文化之光、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敬请关注。

演出结束后,合唱团成员向观众谢幕。图片由兴国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大江南北传唱了60年的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是一部与江西兴国血脉相连的红色经典——这里不仅是长征路上牺牲烈士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长征组歌》词作者萧华将军的故乡。

  如今在兴国,有了这样一支长征组歌合唱团。他们三年磨一剑,已累计演出56场,让红色经典在红土地上深深扎根,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团员们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弘扬长征精神,把《长征组歌》接回‘家’!”

  一支来自县城的基层合唱团,是如何打造出一个精品演出品牌?近日,记者来到兴国,全方位了解这个红色经典“回家”的幕后故事。

  一部红色经典与红土地的不解之缘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3月30日晚,兴国县长征大剧院里歌声悠扬、掌声雷动,《长征组歌》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坐在第三排的观众郝建光一边跟着音乐打着拍子,一边情不自禁地哼唱着熟悉的旋律。他当天晚上和朋友一起从赣州市区特意赶来观看演出,临走时忍不住点赞:“真想不到,一个基层艺术团能唱出如此专业级的水准!”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让人身临其境!”“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力量。”在新媒体的评论区,各地网友为演出叫好的评论在持续刷屏。

  兴国人民对于《长征组歌》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这里,不仅走出了56位开国将军,还有12038位留下名字的烈士倒在了长征路上。20世纪60年代,萧华将军呕心沥血创作了《长征组诗》,其中的《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等10首诗后来被谱曲、改编为《长征组歌》,并于1965年由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首演。

  一部长征史,一曲组歌情。因为好听、易学,多年来《长征组歌》已成为一部家喻户晓、长演不衰的经典合唱作品。而在兴国,《长征组歌》也几乎人人会唱,从合唱节、合唱比赛到童声合唱团,各类相关文艺活动常年举行。

  既然县里会唱歌的人比比皆是,那么能不能成立一个人员固定、向专业水准看齐的“标杆合唱团”,把红色经典唱得更好更响亮?2022年,一位专家的提议让兴国人眼前一亮。说干就干,当地拍板决定成立长征组歌合唱团,精心打造一个属于兴国的“红色IP”——于是,这部红色经典的“回家”之路,就此启程。

  一支业余合唱团的蝶变之路

  虽然是公益活动,但是合唱团的招募却吸引了数百人报名。这个基层合唱团在组建时就坚持高标准,每一名团员都要经历三道选拔测试,由专家亲自面试并认可后方可入团。

  目前该合唱团有96名团员,大多是教师、退休职工、企事业单位人员等,最年长的已是七旬老人。其中,不乏夫妻档、母女组合,甚至还有退休和在职的县级干部,几乎人人都是红军或烈士后人。

  从业余到专业的蝶变之路注定是艰辛的。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成团不久时为期一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排练时间8个小时,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团员钟苏平是一名乡镇中学教师,每天参加排练需要往返两个小时车程,但她却风雨无阻从不请假,如今已成长为团队骨干。

  “如果说有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大家,大概就是热爱和情怀吧。”合唱团团长李文茂是扎根基层音乐教育多年的中学教师,在他看来,只要有专业的指导,业余爱好者通过勤学苦练同样可以唱出专业水准。

  日常排练时,一些老年团员不识谱,对于声部、音准等专业概念也很陌生,老师们就手把手地从基础教起;有的年轻团员唱起来“味道”不对、缺乏感情,老师们就挨个指导咬字、气息和动作。

  要感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为了帮团员们代入感情,老师们练习之余还经常和大家一起开“红色故事会”,结合歌词讲党史、讲先辈们的壮烈故事。

  传承经典不仅是复制,更需要创造性转化。在兴国县的盛情相邀下,著名词作家、导演甲丁担任演出总导演,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指挥家李晓娟等专家担任艺术指导,共同帮助合唱团打磨演出。

  “我在文工团指挥了几十年的《长征组歌》,现在从头开始指导基层同志,感觉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新生,非常欣慰。”李晓娟说,这支合唱团的特点是声音非常质朴、干净,“有时听到他们的歌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

  如何让经典作品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口味,主创团队颇费了不少心思。导演团队进行了大胆创新——演出采用最新的全向声音控技术手段,剧场里78个环绕音箱、6块异形屏幕,使每名观众都能在座位上感受到沉浸式体验。《飞越大渡河》的“枪林弹雨”,《过雪山草地》的“雪花飘飘”,《大会师》曲终时的“声声礼炮”,都令观众感到震撼不已。最特别的是,演出配乐采用“云伴奏”模式,通过现代科技将中国电影乐团的表演远程“搬运”到舞台现场,实现了县级合唱团与国家级乐团的隔空共鸣。

  一场永不落幕的精彩演出

  2023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打磨,全新创排的《长征组歌》在兴国揭开了“红盖头”。

  在首演现场,年过六旬的将军后人来了,省内的文艺专家来了,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们也来了。不过,眼尖的观众却发现前排座位是空的,上面摆放着56位兴国籍开国将军的戎装照——原来,这是合唱团在以特殊形式向先烈们“汇报演出”。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演唱第一曲《送别》时,不少团员已经开始哽咽、眼含热泪。“当时就感觉自己真的站在送别红军的人群中,目送着亲人离去……”团员黄海华的外曾祖父邱宦枫是一名红军战士,26岁离家参军牺牲在长征途中,她的感受是团员们共同的心声。

  在李晓娟的指挥下,合唱团发挥出了最高的水平。而当最后一曲结束,听到现场如潮的掌声时,一直在台下捏着一把汗的李文茂如释重负——演出大获成功!

  之后的半个月,合唱团一口气连演11场,可容纳800多人的长征大剧院里场场爆满。一名网友评论道:这场演出可以让人真切感受到,一群普通人用歌声将长征精神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精神力量。

  这么好的精品演出,能不能一直演下去?在群众的呼吁下,今年3月起,兴国县决定建立“排练补贴+演出补助”机制,每年拿出300万元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长征组歌》每周两次的常态化演出,使其成为一项文化惠民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兴国人都能现场受教育,让《长征组歌》演出成为永不落幕的‘红色课堂’,成为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红色名片’。”兴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冬猛认为,对比演出产生的社会效益,当地这笔资金投入“很值”。

  “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还要更多地‘走出去’。”李文茂说,合唱团未来将以更高的标准、更饱满的热情演绎《长征组歌》,同时还计划沿着先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唱遍全中国,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华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