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兴特色产业 活一方经济

编者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近日,我省《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特色优势,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一季度刚刚结束,本报全媒体记者走马赣鄱大地,深入车间厂房,了解我省各县(市、区)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举措,聚焦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迅速、竞争力强的县域小城,推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展现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进展、新局面。
分宜县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智慧车间在掌心“跳动”

梵蔻汉麻5G智慧工厂的工人正在忙碌。
4月3日,在位于分宜工业园区的江西梵蔻汉麻科技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内,董事长高立峰拿着手机走向纯麻湿纺生产线,伴随着扫描生产设备上二维码时发出“滴”的清脆声,各生产工序情况尽收眼底,车间智能看板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更新,展示生产车间的产品“成绩单”——“当前产品的良品率99%以上”,这个数据比企业数字化升级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甜头’不止于此,企业产能也提升了20%。”高立峰告诉记者,去年3月,公司投入500万元,用于生产设备提升和ERP系统、MES系统嵌入,为传统纺织制造装上了“数字引擎”。“搁在以前,生产参数需要人工记录,设备出现问题需要逐一排查,影响了整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如今,整个车间都在我们管理人员的手掌心里‘跳动’,可以迅速锁定问题设备,合理安排工人上岗,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与生产端一同发生变化的还有管理端。有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加持”,这家纺织企业由多层管理架构直接压减成了“决策层+车间”扁平化模式,曾经需要逐级流转的文件审批,也实现了“去纸化”变革,使企业管理真正成为支撑生产的“无形纺线”。
“纺织行业竞争激烈,原料端和产品终端的市场价格趋于稳定,能改变的只有生产端,数字化转型无疑是破局之道。”高立峰说,“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L4级提档至L7级,生产车间焕然一新,接下来就是工人思维的转变,我们将培训更多掌握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班组长,在数字经纬中织就新的产业图景。”
梵蔻汉麻的蝶变是分宜县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生动写照。该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一企一策”,推动数字化与自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以最大力度、最优政策、最实举措,驱动传统制造业向“新”而行。截至目前,全县125家规上企业已有75家企业完成改造,6家提档升级到L6级以上;完成两化融合贯标26家、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18家。
“我们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打出一套服务供给‘组合拳’,着力破解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分宜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欧阳小敏介绍,通过组织企业负责人赴杭州、厦门等地考察学习,并邀请省厅专家和本地标杆企业的负责人开展宣讲,持续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同时,落实政策支持,着力解决企业“不敢转”问题,创新出台5亿元“钤数贷”,分级予以贷款贴息支持,2024年共为11家企业发放贷款5800万元;在省、市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再加码,对改造后达到L6、L7、L8级的企业分别予以最高50万、200万、300万元的奖补,今年预计发放配套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以“真金白银”撬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走进江西分宜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级5G工厂,工人正在生产工程机械驱动桥,产品主要应用于压路机、叉车、装载机和隧道施工车辆制造等。这家成立于1957年的老牌制造企业,曾因设备数据依赖人工抄录、能耗管理缺失等问题制约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后,企业实现了设备运行、维保和能耗的全程可视化,预计每年可提升运维效率20%、降低能耗成本8%。
能耗“瘦身”的秘诀何在?记者见到工厂智慧看板上的产线详情、能耗管理等数据,有了答案。“以前维护设备、降低能耗靠经验,现在车间生产数据系统集成,在看板上实时体现,不需要看报表就能合理安排设备生产,避开用电高峰,有效降低能耗。”江西分宜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骨干陈易文介绍,作为本土培育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工程机械驱动桥属于“小众赛道”,不能适用于模式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需要进行软硬件“量身定制”,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正从L6级提档至L7级,全力打造智能工厂。
从老牌企业焕新到产业集群升级,分宜县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重塑了传统制造模式,江西雅保、盛泰精密光学、致瑞包装等一批制造企业实现了“智造”升级。目前,全县已有6家企业申报省级数字化转型标杆,35个重点项目进入提档升级“赛道”,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文/图
章贡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链上“开花”结硕果

3月19日,位于章贡区的赣州医药健康产业园。特约通讯员胡江涛摄
2024年章贡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突破280亿元,增长10.23%;集聚医药健康企业143家,其中规上企业58家;药品批文累计获批56张,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累计获批102张……
作为江西首个将生物医药定位为首位产业的县区,赣州市章贡区以惊人的增速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跃升为中西部医药健康产业的新高地。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奋进路径。章贡区通过政策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依托国家级实验室锻造技术硬实力,借力龙头企业构建全链条生态。从“政策破局”到“链式崛起”,章贡区正以“小区域大产业”的魄力,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顶层谋划
政策引领激发产业生命力
“没有顶层设计的‘一盘棋’,就没有产业的‘加速度’。”章贡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推进办负责人刘铭昊如是说。近年来,章贡区将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制定出台《章贡区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3910”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等赛道,构建起全链条生态。
政策创新破解产业瓶颈。针对医药企业“拿地难、投产慢”问题,章贡区首创“定制化厂房+预招商”模式,通过将原来的低效工业用地拆旧建新,建设垂直化“工业上楼”园区,建成一栋7层的厂房供海尔医疗二期产业园进驻,提高存量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真正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园,楼上楼下就是产业链”。
政策先行。章贡区通过对接国家药监局、省药监局,推动多项审评审批改革落地。普济生物将原计划在浙江注册的3款新药转移至赣州申报,注册周期大幅缩短;威高集团在赣州南方生产基地快速注册申报器械最新产品;青峰医药自主研发的1类流感抗病毒创新药玛舒拉沙韦片加速获批上市,实现了江西省化学药品1类创新药上市零的突破;南兴医疗(耀阳医疗)首个基因检测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人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后,今年又新获“人ALDH2基因多态性检测试剂盒”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张。2024年全区获药品批文13张,数量居全省第一,并获批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6张。
平台赋能
构筑产业崛起强支撑
医药产业的腾飞,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沃土。章贡区以“十大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通“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2023年,章贡区成功获批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江西生物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配备万余台先进设备。依托这一平台,该区已吸引远赞生命、帕默康创等百余家高科技企业落户,并与多家知名医药基金达成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去年9月,抗抑郁症全球首创新药Sehippy的相关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在第九届“创客中国”浙江赛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该创新药由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普济生物联合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全面上市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亿元至80亿元。“我们与实验室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新药研发效率显著提升。”普济生物科技(赣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强说。
链式协同
激活产业集群新动能
从单一企业突破到全链生态繁荣,章贡区通过上下游联动、产学研融合,构建起“龙头引领、链式集聚”的产业共同体,已集聚医药健康企业143家,其中规上企业58家。
走进威高肾科医疗器械赣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生产透析液和透析粉,每天可生产肾脏透析液近5万桶。作为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的链主企业,吸引了海尔家庭医疗、深圳汇进等25家知名企业落地,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龙头企业“串珠成链”。青峰医药联合本地药企,共享研发平台;江西海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赣州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企业,年产600万台(套)家用医疗器械生产二期项目即将竣工。
十大平台构建“产业热带雨林”。在创新转化平台,江西精准医学中心已对外提供感染性疾病检测、心血管疾病检测、内分泌疾病检测等4000余项检测项目,实现“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转化;在物流枢纽平台,朗研药业成为全省首家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现代化物流企业,辐射百余家医疗机构。
刘新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鄢朝晖
袁州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工作。喻博闻摄
四月,袁州大地春潮涌动,一项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车间转化为澎湃动能,奔涌向前。
4月3日,在江西省航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张张铝板经由超声波处理后,在智能化生产线上自动完成压合、裁切等工序,最终形成性能卓越的金属基板产品。
航宇新材技术总监陈永华告诉记者,该公司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天津大学联合攻关,先后研发生产出低热阻铝基板、双幅铝基板等一批“拳头”产品,填补多项行业空白,目前已有授权专利143项,产品广泛应用于5G通信、新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宜春市袁州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政策激励、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和服务支撑,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实功、亮实招,持续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袁州区出台关于加快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奖励暂行办法等,围绕研发投入、科技项目、技术交易、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该区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申报等流程及政策进行解读指导。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自主科研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陈永华告诉记者,航宇新材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约1.6亿元用于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建设,目前金属基板月产能可达60万张,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0亿元。
在袁州产业园,记者来到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只见科研人员正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中药胶囊剂内容物易吸潮、装量差异大、填充效率低、质量均一性差等行业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据了解,该公司承担的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为宜春市唯一获批组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袁州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思洋告诉记者,围绕创新载体建设,袁州区对企业获批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予以资金奖励,支持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拓展科技成果孵化空间。截至目前,该区已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平台34个,近三年累计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46个,获批立项17个。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还推行驻企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带技术、项目进企入园,目前全区已引进国家级、省级科技人才20余人,争取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3个。”刘思洋说。该区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积极推动高端人才团队与本地企业深度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团队与江西好实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中心微生物分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熊仁根团队与华启数字交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南昌大学·华启绿色建材联合研究中心……一批成果导向明确、协同效应突出的创新平台相继在袁州区落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袁州区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强化资金支持。一方面,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科贷通”工作,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2024年新增放贷金额达1.15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30余家。
依托宜春市高企科技创新研究院,袁州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承担技术需求对接、技术交易等职能,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联动和资源整合,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数据显示,该区2024年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8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14.45亿元,连续两年居宜春市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喻博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