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遭遇“尊享卡”骗局,为何无人负责
近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多位消费者在重庆、长春机场遇到“尊享卡”连环套路: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值机区域向旅客推荐航空公司贵宾卡充值,实际购票后却发现,买到的所谓“尊享卡”并非航司发售,而且每次机票只能用“尊享卡”的部分额度,优惠后的机票价格比航司官网还高。
消费者所办尊享卡,相关电话无人接听
网上检索可以发现,类似骗局至少从2019年开始就曾陆续被媒体曝光过。套路都是类似的,某些公司从机场或者航司那里租赁场地,穿上类似地勤的制服,让旅客以为业务员是机场或者航司的工作人员,然后开始推销所谓的贵宾卡、尊享卡,当旅客办完业务发现上当,再要维权的时候,却发现无人负责:机场说这些业务人员是航空公司的人,所以责任在航司;航司说他们柜台是租给售卡公司的,所以要去找售卡公司。消费者找售卡公司,结果售卡公司直接玩失踪。
重庆江北机场T3A航站楼内仍有身着制服的推销人员在值机柜台附近卖卡
其实就算能找到售卡公司,消费者要想维权追究他们的责任,也并不容易。骗局的核心问题,是承诺买机票可以优惠、可以使用机场的贵宾厅。可这个优惠的承诺,到底是相对于机票原价优惠,还是相对于市场价?存在很大的解释空间。
在消费者看来,使用“尊享卡”之后比官网给出的优惠价还高,是明白的骗局。可如果当初的合同没有约定清楚,优惠价的对照标准是什么,就很难在法律上明确其是虚假承诺。而如果消费者嫌贵不去购票,也就没法验证能不能使用贵宾厅。一句话总结就是:整个骗局都在打擦边球,消费者要搜集足够的证据去维权,相当困难。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类似已经上演多年的骗局,还总是能持续出现。
可再仔细推敲一下,模糊话术能够行骗得逞的原因是什么?并非骗子有多么高明,重要原因是他们打着机场或者航司的幌子,才能轻易赢得了旅客的信任。机场对自己地盘上的骗局不闻不问,航司明知道他们穿着和自家制服相似的服装,却也坐视不理。如果机场和航司都能尽到自身的把关义务,相信类似骗局不可能发生。
根据媒体报道,重庆航空之前是把重庆江北机场的一片区域,出租给一家公司用于开展办理信用卡业务,而这家公司正是在此期间,给旅客违规推销“尊享卡”。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开展坑蒙旅客的业务,涉事航空公司为什么没有早发现?在旅客投诉之后,才敦促该公司整改,这样的治理显然已经严重滞后,机场和航司理当对旅客受骗承担连带责任。
机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场域,旅客天然会以为里面的摊位或者属于机场,或者属于航司,而不太会想到在这个安检很严格的地方,竟会有骗子在堂而皇之地挖坑。就此而言,机场和航司在出租摊位、外包服务的时候,必须尽到起码的把关责任。放任骗子收割旅客,赔上的是自己的声誉。(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