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馋啦!这道庐陵美食香飘央视

青原“鹅颈”
“这道美食,虽名为“鹅颈”,却是以猪肉、豆腐皮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
近日,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第二季热播,主持人撒贝宁等“寻味团”成员走进吉安市青原区,品尝当地特色菜品“鹅颈”。央视的“打call”,让这道隐于市井街巷的佳肴,走进了大众视野。
你吃过没有“鹅”的“鹅颈”吗?这道美食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请随笔者一探究竟。

在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第二季中,主持人撒贝宁正在品尝青原“鹅颈”。
01
作为吉泰走廊核心区和庐陵文化核心区,青原区凭借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繁荣的商贸活动,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不同地域的饮食习俗、烹饪技艺在此汇聚、碰撞、交融,最终孕育出别具一格的青原美食文化。
“鹅颈”便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客家人南迁时,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酿菜技艺,如苦瓜酿、茄子酿、豆腐酿等。这些酿菜将馅料巧妙包裹于食材之中,形成独特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饮食文化与青原本土特色相互渗透、深度融合。“鹅颈”正是借鉴酿菜技法,将调制好的肉馅包裹进豆腐皮内,成就了一道独特的美食。
虽名为“鹅颈”,却并非取用鹅的脖颈,而是以猪肉、豆腐皮为主要原料烹制的特色美食,因其外形与大小酷似鹅颈而得名。
在青原区,“鹅颈”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备“硬菜”,无论是阖家团圆的温馨家宴,还是喜庆热闹的庆典宴席,它总是作为招牌菜品登场。其金黄油亮的色泽,蕴含着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殷切期盼。
“鹅颈”的美味,得益于对食材与工艺的严苛把控。制作“鹅颈”时,选用本地新鲜猪肉,手工剁馅,搭配薄如蝉翼的优质豆腐皮,再经油炸等多道工序。咬下一口,外皮酥脆作响,内馅鲜嫩多汁,丰富的口感层次在味蕾间层层绽放,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历经岁月沉淀,“鹅颈”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它已超越美食本身,成为青原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鹅颈”是萦绕心头的家乡味道,是对故乡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

青原“鹅颈”包裹制作。
02
天玉家宴的老板肖明军,是青原区天玉镇田心村人。说起“鹅颈”,他眼里满是笑意:“小时候生活条件没现在好,只有过年过节家里才做‘鹅颈’。每次我都像个小尾巴一样跟着大人,守在厨房,眼巴巴地盼着那一口酥脆。”这份儿时的期待,深深地刻在了肖明军心里。
长大后,他当了厨师,开了餐馆,毫不犹豫地把这道承载童年回忆的美食写进了菜单。此外,肖明军大胆创新,加入独家配方,融合多种香料,让“鹅颈”外皮更酥脆,肉馅更醇香回甘,味道层次更丰富。
肖明军深知食材挑选对“鹅颈”品质的关键影响。制作“鹅颈”时,他选用新鲜的猪前腿肉,其肉质紧实、富有弹性,能充分吸收调料,保证口感鲜嫩且不柴。将选好的前腿肉洗净后,手工剁成肉泥。剁肉过程讲究力度与节奏的协调统一,讲究一气呵成。
而后加入葱花、姜末增添香味,放入适量盐、淀粉和少许生抽调味提鲜,顺着同一方向持续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剁碎的地瓜,不仅能丰富口感,还有独特的香甜风味。
包裹环节对厨师技艺要求颇高。要将薄如蝉翼的豆皮切成同样大小的方块,采用包馄饨的手法,将调制好的肉馅包裹其中,制成大小适中的生坯。这一过程需要高度专注,动作既要轻柔又要精准,稍有不慎,豆皮就可能破裂或包裹不紧实,影响品相与口感。
炸制环节是决定“鹅颈”口感的核心步骤。热锅倒入食用油,待油温烧至五成热(约150℃)时,将生坯下锅。油温的把控至关重要,油温过高,“鹅颈”表面会瞬间焦黑,而内部尚未熟透,导致外糊内涩;油温过低,则无法炸出酥脆的外皮,口感绵软无力,失去应有的风味。生坯下锅后,需不断翻面,确保每一处均匀受热,直至炸至通体金黄,捞出沥油。
如此精心制作的“鹅颈”,外皮酥脆,轻轻一咬便发出清脆声响,内馅鲜嫩多汁,地瓜的香甜与肉香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多样。
但同属于青原区,不同地方的“鹅颈”做法又小有差异。以东固“鹅颈”为例,其以瘦肉、豆腐皮、鸡蛋为主料,成品细长卷曲,形状更接近真正的鹅颈。炸好的“鹅颈”切段后,圈放成圆形进行二次蒸制,确保内馅熟透且定型不散,是东固民俗活动中常见的待客佳肴。

青原“鹅颈”正在烹制中。
03
在青原美食节、东固畲乡美食节等活动中,“鹅颈”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人们一边品尝着金黄酥脆的“鹅颈”,一边沉浸在舞龙舞狮、畲族歌舞等传统表演的欢乐氛围中。美食与民俗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与烟火气的民俗画卷。
青原区还精心推出“红色”文化与“绿色”美食相结合的旅游线路。沿着这条线路,游客走进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民银行,参观敖上景区无线电培训班旧址、防空洞等红色景点。
在回顾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时,游客们品尝着由糙米饭、野菜、红薯、南瓜汤制作的“红军饭”,体验到当年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的战斗与生活……参观结束后,可以在农家乐品尝“鹅颈”、畲族“军民同心糍粑”等特色美食,为这次红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来自深圳的游客刘先生感慨道:“这次青原区之行,让我印象深刻。从体验红色文化到品尝‘红军饭’‘鹅颈’等特色美食,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据统计,该旅游线路推出后,当地旅游收入一年内增长了20%以上,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文旅“流量”变发展“增量”,成为青原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何路、刘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