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区“天屎之路”引争议,什么是更智慧的共处之道
此次闹市区的“天屎之路”或许是一次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树下走,屎从天上来”,郑州闹市区有条路因鸟粪遍布被称为“天屎之路”。近日有当地网友吐槽,路过这里时常遭受到“鸟屎攻击”。
据了解,树上的鸟大多都是夜鹭,夜鹭落户于闹市区,市民能和这些可爱的鸟生活在一起,的确增添了很多乐趣,这也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良。但鸟粪作为“副产品”,给居民带来不便,如何消除这种烦恼,让人和鸟都能“各安其所”,是对人与自然相处以及城市治理提出的一个新议题。

图据大象新闻
夜鹭,为国家“三有”野生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通常栖息于湿地、沼泽等自然环境。如今,部分夜鹭种群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选择在城市行道树上筑巢繁殖。这条“天屎之路”正是夜鹭选择集中栖息的区域之一。由于夜鹭是群居动物,大量排泄导致树下区域鸟粪堆积,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新问题”。
人们虽然喜欢、包容这些鸟,但对鸟屎的抱怨也可以理解。鸟粪不仅影响市容,还可能带来卫生隐患,如滑倒风险、衣物车辆清洁成本增加等,还会对一些沿街商户的生意带来影响。
但简单粗暴地驱赶夜鹭并非良策,不仅影响鸟类栖息,违背生态保护理念,也可能让城市失去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夜鹭成群在此,意味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用脚投票。如有专家指出,夜鹭排泄粪便随机性太大,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要想杜绝夜鹭粪便给市民带来的干扰,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附近和路过的居民给予理解和包容。那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找到更科学、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出更智慧的共处之道?
比如,可以优化清洁管理,市政部门可增加该路段的机械化清扫频次,定期冲洗路面,减少鸟粪堆积。同时,可在特定时段(如夜鹭活动高峰期)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注意。还可以设置防护设施,在夜鹭栖息密集区域安装防鸟粪遮挡棚,或在停车位上方加装防护网等,减少鸟粪对车辆的影响。
此外,当地或许还可以“变废为宝”“转危为机”。例如,打造生态科普地标,将“天屎之路”转化为城市生态教育的窗口。通过趣味标识、科普展板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夜鹭的生态价值,甚至可适度结合观鸟活动,吸引自然爱好者,让“问题路段”变成特色景观。在解决市民烦恼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新的亮点。
实际上,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也曾因鸟类栖息引发关注。这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深层问题。此次闹市区的“天屎之路”或许是一次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管理不应只追求整齐划一的“洁净”,而应兼顾生态多样性。在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处理中,要用平衡之道成就真正的宜居之城。(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