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拍变偷拍:围观背后的隐私安全警报
近日,#上海女教师怒怼安福路偷拍老法师#一事引发网友热议。
该热搜话题源于4月15日,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张女士在网上曝光称,自己在上海安福路街头,街拍摄影师未经她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拍摄。张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在下车时被一名中老年摄影男子,以低角度“偷拍”十余张照片,经制止后对方仍继续拍摄。对此类行为,张女士表示令她非常不适,且其学生也曾因类似经历受创,甚至回家痛哭。
此事引发了大众关注,很多网友留言询问:这些现象普遍吗?被拍的照片去哪里了?背后是否有产业链?遇到这种“老法师”要如何“施法”保护自己?
张女士也表示,之所以选择在网络平台发声,是希望以教师和女性双重身份,呼吁公众重视公共场合拍摄伦理,遭遇侵权时果断发声抵制。张女士称,此事她未选择报警,但她希望大家在遭遇类似事件时能大胆反击。
网上截图
屡禁不止的偷拍、偷录现象
或已成产业链
近年来,偷拍偷录事件呈现产业化趋势。2024年,河南安阳市妇幼保健院被曝出更衣室暗藏摄像头事件;同年,广东东莞一羽毛球馆公共浴室排风扇口被发现隐藏摄像头……屡禁不止的偷拍、偷录现象,这些“失控的摄像头”一次又一次地警醒公众,公共场所隐私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一问题就得到高度重视——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赵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偷拍设备生产、销售环节,检察机关可以与相关部门协同,从源头打击偷拍黑产。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首次将“依法惩治偷拍窃听违法犯罪”单独列明,彰显司法系统打击此类行为的决心。据披露,当前偷拍窃听已形成完整黑灰产业链,人民法院加强与公安部门协作配合,开展打击整治窃听窃照专用器材专项行动,加大对非法制售相关设备的打击力度。
这些被偷拍的影像最终流向何处?从事反窃听窃视工作10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何志会告诉记者,这些照片有可能会被发在网上引流,也可能通过论坛或一些私密聊天工具非法销售。
图据央视
何志会建议,夏天即将到来,穿裙子的女性朋友在商场、地铁、公交等公共区域要留意伸到脚下的任何物体,在扶手电梯注意要侧身站立,防范背后伸过来的偷拍设备。
那针对近年来备受大众关注的私密空间摄像头等问题,何志会分享了三种常见的检测方法:一是红光扫描,即利用红光照射房间,观察是否有镜头的反光点;二是无线电波探测,可检测工作中的无线偷拍设备,但易受其他信号干扰;三是热成像仪,通过发热点定位电子设备,适合高精度检测,但成本较高。
他同时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偷拍设备的打击力度加大,市场上已很难购买到专业偷拍器材,但改装设备仍可能存在,因此入住酒店或使用公共更衣室时仍需保持警惕。
不过,在记者以“偷拍产业链”等字眼为关键词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时发现,在一条相关内容的评论区,有疑似偷拍摄像头卖家表示有偷拍摄像头可售卖,并称任何物品都可以伪装,也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寻求购买渠道。
图据央视
如何“施法”保护自己?
律师:切记固定证据
但公众在面对“老法师”偷拍或偷摄时,到底应该如何“施法”保护自己?
浙江伦和律师事务所王逸芸律师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可以向对方提出自己的疑虑,要求查看对方的手机。如条件允许,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做到录音录像,在整个过程中固定证据。其次,双方沟通无果可以第一时间报警、寻求场所安保的人员帮助或村居工作人员等有公信力的人员见证下对对方的手机进行查证。如果是在网上发现自己被偷拍的照片时应当及时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如截图、录屏,确认发布者或转发者,并即时联系发布平台或网站管理者,要求平台或网站管理者即时删除并提供发布者与转发者的具体身份信息,再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
治安处罚法、民法典关于肖像权等法律均有相关依据,同时王逸芸表示,若偷拍偷录涉及买卖盈利的,可能还会涉及刑事,“可能涉及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设备犯罪等,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街头“老法师”到隐蔽摄 像头,偷拍行为屡禁不止的同时,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对社会伦理底线的挑战。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更需要每个人提高防范意识,形成“发现即举报”的社会共识。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筑牢隐私保护的防线,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行走在阳光之下。(记者 李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