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宫街区的前世今生
在老南昌人的心目中,万寿宫不仅是一条街巷名和道观名,更是拥挤闹市中的一大片街巷区域名,内有翘步街、棋盘街、广润门街、万寿宫巷、萝卜巷、合同巷、醋巷、萝巷,俗称三街五巷,加上翠花街,万寿宫片区,应是四街五巷。

1873年的南昌城区图
历来香火鼎盛的万寿宫,在五十多年前的1970年被拆毁。能记住万寿宫老模样的南昌人,亦是越来越少。曾经的万寿宫正大门是朝东的,宫殿的厚木门坎,有尺许高。万寿宫拆毁后,原址建了一所学校,即南昌第二十一中学。作为一座道观的万寿宫虽被拆毁,但似乎并不影响万寿宫的延续传承和传播。
万寿宫鼎盛的香火和周边街巷繁荣的市井烟火商业氛围景象,延续了千余年。万寿宫濒临广润门,广润门是古时南昌的七座城门之一,广润门外有古时赣江的货运码头,万寿宫的商贸货物由广润门进出,至赣江码头水道,流转运输至外地外省。“推进涌出广润门”的民谚,形象描述了古时广润门的繁忙情景。
清朝末年“南昌总商会”的设立,更让万寿宫成为旧时南昌的商贸中心,成为辐射周边城乡,乃至全国的商业买卖集散地。闻名遐迩的“江右商帮”,凭着“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南闯北当老板。走出去的江右商帮,四海为家,艰辛创业,积累财富,并借助在当地修建万寿宫,联谊乡情,凝聚合力,让万寿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曾经的万寿宫商城
新中国成立后,万寿宫的烟火市井商贸,随历史的惯性,依然延续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万寿宫翠花街等窄窄的街巷挤满了小商小贩,简陋的店铺摊位,一家挨着一家,售卖的都是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小商品,多为手工制造的商品,有锅碗瓢盆,菜刀火钳,针头线脑,鱼钩鱼线,儿童玩具,似乎像个聚宝盆,老百姓生活需要的小物件,万寿宫是应有尽有。
2013年,恰逢城市棚户区改造,万寿宫街区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机遇。让市民感到幸运的是,市领导摒弃了开发建设商品房的做法,借鉴福州三坊七巷的成功经验,决定了万寿宫“民俗、民间、民族”的打造模式,其中重大决策之一是在原地址重新修建被拆毁五十多年的万寿宫道观。2021年2月,经过精心打造的“赣鄱文化第一街——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闪亮登场。占地面积约80亩的街区,由铁柱万寿宫、南部的历史风貌区及北部的商业区组成。
万寿宫历经了千余年的传承,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沉淀,丰富了南昌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今万寿宫已成为南昌对外一张响亮闪耀的名片,是南昌民俗文化、历史传承、典古神话、愿望祈福、商品购物,小吃品尝的一站式体验胜地,成为游客市民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