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乱刻“到此一游”的“黑手”,何时能住手?
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内的江洲地下长廊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近日,该地下长廊的钟乳石被人清晰地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4月23日,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回应称,公园的保护巡查科已前往刻字现场核实过相关情况,情况属实。
“世界第一长洞”钟乳石被刻字,“到此一游”变成了妥妥的“到此作恶”。发帖网友愤慨地表示:“万年溶洞,百年才能长1厘米的钟乳石,看到被刻字的一瞬间,我的心痛无法形容。”网友拍摄的照片中显示,两处刻字的印记较为清晰,其中一处还标注有“3.30”,疑似刻字时间。“在钟乳石上刻字”的行为,也让不少网友痛心:“大自然赋予的美好就这样被破坏了。”
钟乳石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对地质历史考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形成时间漫长,记录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的重要依据。此次“在钟乳石上刻字”事件,恰似一面照妖镜,照见部分游客将自然遗产视为私域的心理病灶。这个病灶就是“到此一游”的情结。
俗语有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但留名不是“留下恶名”,而是“留下美名”。“到此一游”的情结,古人也有。例如,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将自己的诗作等,“写”在名山大川上。但是,需要明白的是,现代人的认知已经和古人的认知完全不同,如今再学古人的样子到处留下“到此一游”,不仅没有了诗情画意的美感,反而是乱涂乱画的嚣张。当“到此一游”从文学意象异化为实物留痕,暴露的,恰是煞风景的“恶习难改”。
乱刻“到此一游”的“黑手”,何时能住手?如今,敦煌莫高窟应用的智能微环境监测系统能精准识别触摸行为,黄山风景区部署的AR识别系统可实时捕捉违规动作,这些技术手段与人工巡查形成互补,构建起了“数字哨兵+物理屏障”的立体防护网。在技术发达的今天,找到肇事者不难,处罚也不难,难的是,如何终结一些人心中暗藏的“到此一游”情结。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