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有座步云桥
有水必有桥,有桥的地方就会有街巷人家,就会有市井烟火,就会有家的浪漫温馨。在会昌,就有这样一座八墩九孔的石拱桥——步云桥,它位于县城东门口,连接起水东片区与老城区。

步云桥
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步云桥,从几百年的风雨尘埃中一路走来。清晨,东边冉冉升起的太阳唤醒会昌小城,步云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勤快的妇女就着清洌的河水捣衣洗刷。这是最寻常的生活画卷,琐碎细微而顺理成章,平平淡淡却有浓浓的烟火气息。那捣衣时有节律的捶音,和着江水哗哗哗流淌,是别具一格的客家晨曲。
与步云桥连接的古城墙迄今犹在,临清门、双清门两座城门亦风韵犹存。每一寸城墙,都是一页历史的足迹,它们在日月轮回中忠实地守望着光阴。
从南宋绍兴年间县令黄铖倡议修建城墙至1949年,城墙进行了20余次修缮,皆因战火、洪水、火灾毁坏。城外城内,经历了一次次战火兵燹。其中,清朝顺治五年七月,发生了会昌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清兵入城,屠城三日,“遂无少长,尽屠之”“受兵死者近万人,尸积几与堞齐”,史称“戊子屠城”。再有,咸丰七年五月初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进攻会昌城,久攻不下,撤兵离去,由此有了“铜赣州,铁会昌”称号。

半片街
踏过步云桥,是老城区的西街、北街、半片街、新人街、司背巷、桂花巷、董屋巷、排栅巷……据史料记载,会昌原有九街、十八巷、三十八坊。每一条街,都是一部厚重的家史;每一条巷,都有千万牵肠挂肚的呼唤。这平平仄仄的街巷,就是一个乡愁的坐标,装着一个个熟悉的背景,装着一阵阵均匀的呼吸,装着一截截似水的流年。
从步云桥西端右侧进入新人街,慢慢欣赏沿河城墙上的砖木瓦房,可以一路寻访古巷的烟火味道。这一片街衢,养育滋润了宋代理学名家赖克绍、明代捐资创办会昌学宫和湘江书院的赖元赖贞兄弟等名流……在古巷徜徉,青石板上踩出“笃笃”的声响,似归家的游子屏住激动的呼吸,用手指叩击木板的门扉;几只灰雀,从一边瓦檐下飞到不远的乌桕树上,叽叽喳喳,肆无忌惮地交头接耳,更显出古巷的清幽雅静;酸水芋头、豆干米粉、炒田螺、卤鸡爪鸭脚、艾米馃蒸肉汁等各色小吃的清香,从巷道深处飘来;亲切的目光,从一家家升腾袅袅炊烟的屋宇递过久违的温暖。
历史,走着走着,就消失在时光深处。如今,古桥与古城墙、古街巷融为一体,成为会昌的一处景观。新的故事像水袖一样,在会昌流转,每当华灯初上,这里的夜景流光溢彩、如梦似幻,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