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学校门口卖的这个玩具惹怒家长……
近期,很多学校附近出现了售卖针筒玩具的现象。一位医务工作者在网上发帖称,她认为这类玩具“非常危险”,尤其是空气注入人体内可能致命。随着“五一”假期临近,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家长们纷纷担忧其安全隐患及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玩具在电商平台上销量火爆。例如,一款“小鸡捏捏乐挤泡泡解压玩具”销量超50万,评论量超40万,评论区多表示“刺激”“过瘾”。该玩具通过按压针筒注入空气到小鸡身上形成气泡,再捏爆以达到解压效果。

正在线上售卖的小鸡捏捏乐 图源网络
记者注意到,这种针筒玩具不仅外形与医用注射器相似,还可能因针头设计对儿童造成意外伤害。此前,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也曾出现类似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已对校园周边商户进行了排查,并责令下架此类玩具。

家长投诉:
孩子拿针筒当玩具
若将空气注入人体或致命
4月25日,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刘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中仍难掩担忧。她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两天前在孩子姥爷的车里发现了一款名为“水球挤痘捏捏乐”的玩具,这款玩具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还配备了一支针筒和针头。
凭借职业的敏锐性,刘女士立刻对这款玩具产生了警觉。经过观察,她发现这款玩具的玩法是使用注射器给水球“打针”,注入水或空气后,水球表面会形成许多泡泡,孩子们通过捏爆这些泡泡来体验减压的快感。

左图为刘女士在医院使用的注射器,右图为孩子的注射器玩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刘女士指出,玩具配备注射器的逼真程度极高,长短、重量、表面刻度与自己平日工作中给病人使用的注射器别无二致,甚至医疗针筒上的“FOR SINGLE USE”(仅限一人使用)的标注都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针头“看起来疑似被人工磨平”,她由此怀疑这些“玩具”生产来源是否合规?
“这种危险玩具如何通过质检并流入市场的?”刘女士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她深知其中的严重性:抛开其本身的卫生安全不说,人体被注射空气或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而这款玩具配备的针筒,如果被小朋友误用于给自己或他人注射,后果不堪设想。当她轻轻扎自己的皮肤时,能感受到明显的痛感,如果用力,显然会扎伤人。
经过询问孩子,刘女士得知这款玩具是在孩子就读小学门口的商店购买的,她立刻拨打了12315进行投诉。
记者通过查询12315官网发现,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管局已于4月23日前往刘女士举报地点现场检查,已责令在售商家下架该类玩具。
对此,刘女士仍然忧心忡忡:“虽然当地有所控制,但放眼全国,还有多少这样的玩具在流通?这将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潜在危险?”

记者调查:
电商公开售卖
有店铺销售量破50万单
刘女士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据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从去年至今,全国多地的网友都在社交媒体上,对孩子们能够轻易购买到这类“危险玩具”表示了强烈不满,并进行了投诉曝光。
记者在电商平台检索时发现,不少店铺仍在售卖这种类似“注射器”的玩具,其产品页面上标注着“发泄解压”“送针筒”“学生专用”等字样。
这些以挤痘痘方式进行玩耍的解压玩具,以塑胶材质为主体制成小动物、水果或糕点等,并附带一个金属针头注射器,使用注射器向塑胶主体内注入空气或水,使其鼓起泡泡,然后再将泡泡挤破,还原挤痘痘的过程,达到解压的效果。
例如,在某平台上,一家名为“小鸡捏捏乐挤痘痘解压玩具”的店铺,其产品被标注为“网红爆款”,销售量突破50万,相关评论量超过了40万条。大多数买家在评论中表示“好玩解压”“孩子很喜欢”,甚至还有买家提到:“这玩具很好卖,在小卖部没到几天就被学生抢购得只剩几个了。”

商品评论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记者以购买者的身份向该店铺客服进行询问。对方解释称,这种玩具虽然带有针头,但针头是平口的,不会扎伤人,且该产品并非医疗器械。然而,当记者进一步追问玩具的生产源头时,客服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反复强调“都是正规的”。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成都市多所小学和中学的校门口文具店,暂未发现有售卖这类玩具的情况。不过,一位接送孩子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上个月她曾看到过类似的注射类玩具在流动摊贩处售卖。“那些摊贩很灵活,一旦有人现场质疑或举报,他们就会立刻收摊离开。”

律师:
危险性较大
带有暴力导向,涉嫌违法
这类针筒玩具生产售卖是否合法合规?记者咨询了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
他表示,从安全角度来看,根据我国《玩具安全》系列标准(如GB 6675),其中明确规定玩具应符合物理安全性要求,而针筒玩具的针头即便磨平,仍属尖锐物体,易刺伤儿童,遂不符合安全标准。
“退一万步讲,就算没有对人造成伤害,也容易给孩子错误引导,让他们以为注射器是可以随意玩耍的东西。”

正在线上售卖的小鸡捏捏乐 图源网络
赵良善从玩具价值导向、使用方式视角分析,针筒玩具外形与医用注射器相似,针头设计容易让孩子脱离虚拟玩具世界,混淆玩具和医学用品的区分和用途,诱发不安全事件,同时其 “挤泡泡” “扎针”等玩法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上述产品则不符合上述标准。
综上,赵良善认为,该类针筒玩具危险性较大,带有暴力导向,涉嫌违法。建议生产者、销售者尽快整改或召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应介入监督协调。

监管部门:
开展专项排查
着重整治“三无”玩具和危险文具
记者梳理发现,针对注射器玩具这一问题,多地监管部门已经迅速展开调查整治行动。
为了全面评估“挤痘痘解压玩具”的质量安全状况,今年4月上旬,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从5个主流电商平台上,采集了27批次样品,其价格区间为3元至25元不等。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6批次产品含有注射器及针头,属于含有功能性锐利尖端,但这些产品均未设置警示说明。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玩具安全 第2部分:机械与物理性能》的规定,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不应存在可触及的功能性锐利尖端;而供3岁及以上但不足8岁儿童使用的玩具,如果因功能需要(例如玩具缝纫机的针)必须存在功能性锐利尖端,那么也应当设置警示说明,并且不应存在其他非功能性锐利尖端。
此外,检测还发现有12批次产品的塑料薄膜或塑料袋不符合标准要求。这些产品的袋平均厚度和最薄厚度均低于规定值,且正反面均未打孔,不符合相关标准。过薄的玩具包装塑料薄膜或塑料袋容易吸附在儿童的口鼻处,从而可能引发窒息危险。
鉴于此,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已经发出产品风险警示,建议消费者不要为孩子购买和使用含有注射器针头的玩具。这种产品含有功能性锐利尖端,即使设置了警示语,在儿童玩耍时仍然存在刺伤人的风险。同时,消费者还应注意产品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塑料薄膜或塑料袋,应当及时丢弃或妥善保管,避免让儿童单独接触或使用。
与此同时,长沙、广州、海口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迅速响应,纷纷对辖区内多个校园周边商铺开展专项排查。他们重点针对学校周边文具店售卖注射器玩具、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进行核查处置,着重整治“三无”玩具和危险文具。
多个部门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发现身边有销售类似危险玩具或“三无”玩具的违法行为,可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