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反被算计,直播间杀熟需要精准打击

2025-04-30 19:18 阅读
北京青年报

当消费者在直播间以“家人们”相称、为主播的“宠粉福利”激情下单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份信任正被算法转化为收割的筹码。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专项检查揭露:某平台高频消费者购买同款商品时,老用户价格较新用户普遍高出15%-20%。这种“越忠诚越受伤”的荒诞剧,折射出直播经济中算法权力的失控 。

直播“杀熟”的本质是平台对消费者数据的系统性掠夺。通过采集用户点击频率、浏览时长、设备型号等248项行为数据,算法将消费黏性标注为“价格忍耐阈值”,进而实施动态定价。例如,当用户连续三天浏览同一商品时,系统自动取消5元新人补贴;若消费者多次使用“先加购后放弃”策略比价,算法则判定其购买意愿强烈,触发隐性加价机制。这种行为涉嫌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公平交易的规定,其隐蔽之处在于平台对消费者数字身份锁定的能力。即便用户更换账号,平台仍能通过充电频率、Wi-Fi连接习惯等“设备指纹”识别身份,甚至整合跨应用数据构建“用户忠诚度图谱”。消费者在直播间抢购时,既不知哪些数据被采集,更无法知晓这些数据如何影响价格生成。

遏制直播购物“杀熟”行为,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监管方面,可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DSA)的实践经验,强制平台提交定价逻辑的技术文档,由独立第三方机构验证是否存在“用户忠诚度”等歧视性变量。例如,欧盟要求大型平台公开算法推荐系统的核心参数,并接受定期合规审查,这一模式已迫使多家企业调整歧视性定价策略。

从技术反制方面,可考虑推广浙江省推行的“数字化监管系统”试点,对月活超5000万的平台实施实时数据同步,确保定价日志可追溯、可审计。上海市试点建立数据产权收益账户机制,通过数据资源持有权登记与要素收益分配规则,要求平台向用户返还衍生数据产品经营收益(如流量分成、优惠补贴等),实现用户从数据贡献到价值共享的权益升级。

除此之外,用户赋权同样关键。消费者亦可运用“数据游击战”,通过周期性清除Cookies(用户在平台上保存的个人数据)、多设备交叉比价、在直播间评论区主动释放“价格敏感信号”等方式,倒逼平台算法回归公平逻辑。

当“家人们”的亲昵称呼沦为流量收割的工具,当“老铁福利”演变为精准宰客的幌子,直播购物“杀熟”已经触碰到法律底线。治理直播“杀熟”,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技术命题,更是重塑数字时代信任关系的文明课题。唯有以制度利刃刺破算法黑箱,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才能终结“忠诚反被算计”的荒诞叙事。(王志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