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防御”——江西省气象部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纪实
“健全强降水‘631’等直达网格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近日,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若干措施》,结合全省实际,提出七类20项举措,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其中,要求各地各部门提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水平,强化智能监测预警,特别是建立全灾种预警信息统一多平台发布机制,综合运用应急广播、短信微信、智能外呼、鸣锣吹哨、敲门入户等手段,健全强降水“631”等直达网格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提升小尺度、短历时极端灾害的临灾预警能力。
近年来,在防灾减灾实践中,江西气象部门持续探索优化并凝练出一套直达基层的服务供给模式——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以“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服务”为核心的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防灾减灾指挥部门决策指挥调度的重要支撑,也是气象部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列为地方典型经验做法。
因地制宜 开展递进式服务
目前,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已深度嵌入地方运行与治理架构,融入防汛指挥调度、基层巡查防守、避险转移等环节,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和流程正逐步健全。

强化预警指向性,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3月4日12时35分,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枫桥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李华,接到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通知后,立即赶赴枫桥村22组地质灾害点巡查,发现村民胡庆祝家农房墙体开裂,房前道路坍塌、地面有沉降迹象,存在地面沉降造成房屋倒塌风险,于是立即上报,镇政府和应急管理局紧急转移6户17人,设置警戒线并动态监测险情,最终避免因房屋倒塌导致伤亡。这一事例正是江西科学预警与基层响应相结合的典型。
“我们将坚持‘全融入、广覆盖’的理念,持续深化强降水‘631’风险预警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机制的实施与评估,不断完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筑牢气象防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负责人说。
如今,江西省市县三级联动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相关探索经验在国际社会也引发关注,目前已被世界气象组织作为全球早期预警示范案例,被列入《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631”暴雨应对桌面演练系统视频被网站刊载推广,为世界促进气候变化适应提供“中国方案”。
“‘631’机制能为赞比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4月14日,赞比亚中央省气象防灾减灾基础业务培训班在江西省气象局顺利进行,培训为期10天,来自赞比亚中央省社会福利办公室的伊冯娜·托马利·奇甘布在培训中认为,“如果该机制能在赞比亚落地应用,有助于预防洪水等灾害,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特定灾害的影响。”
智能外呼 筑牢“技防”屏障

九江市修水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施昌龙在修水县路口乡综治中心信息研判室安装云盾预警机,并指导乡镇防汛值守人员识别强对流天气
“暴雨黄色预警……”5月8日,南昌市地铁大厦站的“云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发布预警,引得路人驻足。“我们的工作地点在地下,在地铁站内安装气象预警机后,可以让我们站务人员随时能接收到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掌握外面天气情况,做好相应防范准备,”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地铁运营分公司站务中心地铁大厦站长费惠说,“还能及时提醒市民乘客,很多次市民乘客驻足问询我们后纷纷点赞,真是个贴心的气象预警机。”
“云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是江西气象部门基于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为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而研发的智能终端设备,具备强降水实时监测预警和滚动更新功能,实现点对点精准靶向预警,突出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可在灾害来临前通过智能外呼等方式提醒相关人员,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同时,显示屏可以进行多维度气象信息展示,扩大气象服务场景范围。
“目前,我们已经广泛应用于乡镇,正进一步向重点单位、重要场所、相关部门、企业、小区等推广,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气象预报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平台,延伸城乡气象信息传播链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技防’屏障,为基层防汛救灾提供有力支持。”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负责人介绍。(文/李钦 审/俞炳 钟微)(朱俊军、徐珊、周军辉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