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系列人物报道|劳动创造幸福

2025-05-14 06:01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一线尖兵 智造“焊将”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惠子

甘荣刚在焊接除尘管道。通讯员 段文海摄

  近年来,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共获40余项国家专利,通过科技创新每年创造效益300余万元。

  他不断钻研“自动化+”焊接新技术,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的焊接机器人,使企业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率超50%,焊接生产效率较传统手工焊接提升了至少3倍。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甘荣刚。

  2003年,甘荣刚开启了与焊接事业的不解之缘。

  初入方大特钢的甘荣刚,仅会基础电焊操作,两三个月后,便能焊接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热风炉外壳。

  他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专业书籍,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傅们请教,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不厌其烦地练习各类焊接方法,从焊接的角度、力度到速度,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在企业内部以及全省、全国的电焊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并在特殊材质焊接、工艺创新、解决复杂焊接难题和设备改装优化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令人赞叹的专业能力。

  电焊工作非常辛苦,甘荣刚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减轻电焊工的劳动强度。

  以单辊破碎机为例,这是一种常用的炼铁烧结设备,由42个辊齿组合而成。由于运行中磨损程度不一,以前修复时,甘荣刚和工友需要钻入辊齿的狭窄缝隙,依赖手工焊修补磨损齿面,单次维修需要6人连续作业十多天才能修好。

  2012年,以甘荣刚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相继成立。他充分发挥自己掌握的电焊技术优势,与电气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一起研究“自动化+”焊接技术。

  2015年,他们将废旧设备“变废为宝”,造出了第一台“悬臂式焊接机器人”。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还大幅提高了焊接生产效率。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4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一路走来,我感到无比欣慰。”甘荣刚表示,将继续依托方大平台,为企业和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力。

  轨上担当 隧中逐光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

进行作业前,侯俊(右一)帮组员检查安全带。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劼摄

  在南昌地铁,有这样一群“夜行侠”,当人们沉睡时,他们穿梭于地铁隧道,为地铁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南昌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维修中心供电一车间接触网二班组班组长侯俊,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4月,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4年,19岁的侯俊奔赴新疆某部队,在边疆风沙中参与排雷布阵,艰苦环境铸就钢铁意志,服役期间荣获个人嘉奖,所在集体荣获三等功。

  2006年退伍后,侯俊投身铁路事业,负责接触网检修工作。别人1分钟完成的流程,他苦练到30秒,每次上杆作业,都用放大镜检查部件安装缝隙,将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

  2014年,他进入南昌地铁,参与1号线预介入和先期验收工作;次年担任接触网班组长,带领班组承担全线接触网维护抢修工作。接触网检修多在深夜,每人携带至少10公斤工具,每晚检修600至800米,一周内累计各类检测项目超5000次,排查3000余条信息,用脚步守护接触网安全。

  2022年的一场春雪,导致南昌地铁4号线望城车辆段库内因结冰引发接触网断线。侯俊带头高空作业,带领班组奋战13小时,清理1万多米结冰线路,直至故障清除。

  侯俊不仅是技术能手,还是创新先锋。在日常检修工作之余,他牵头创立“供电检修工匠工作室”,围绕接触网专业领域的故障抢修、隐患整治及重要技术推广等展开研究。2024年,他完成课题研究共14项,大幅提升了设备安全运行性能。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培养高级工18人、中级工52人,成为南昌地铁的“技术孵化器”。

  如今,侯俊所在的接触网二班组员工多为90后,他又通过安全教育和现场技能教育提升班组员工的责任心,组员分工明确,协同推进。正如接触网二班组成员许吕标所言:“跟着‘侯哥’干活有劲头、有活力,还很舒心。”

  侯俊,这名退伍老兵,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在平凡岗位坚守匠心,激励更多人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毫厘见功 精准如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

杨准正在江铃智能装备中心工程车间操作智能化生产设备。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摄

  0.01毫米,大约一根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粗细,正是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钳工高级技师杨准正手工打磨工件的精度。于方寸之间实现精准打磨,这是杨准正的“绝活”,他凭着好手艺,连续斩获第六届、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江西省选拔赛钳工赛项冠军。4月,95后杨准正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5月8日,江铃智能装备中心工程车间,杨准正手握一把锉刀,膝盖微曲,展示出“一挫准”的精准度和力量感。“这项技术看着简单,其实很难,要用上全身的劲儿,普通人做10分钟就会受不了。”杨准正向记者阐明技艺要领,并展示获得钳工赛冠军的成果,一个银色的类正方体工件,灵活可拆卸,精度达0.01毫米,那是他用六七个小时一刀刀磨砺而成。

  杨准正很早便展现出对钳工技能的热爱与专注,在校时就获得江西省“天煌杯”职业院校工具钳工比赛第一名。2014年杨准正入职江铃,跟着优秀钳工姜建国学习,因表现出色,被袁政海大师工作室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袁政海的眼中,杨准正具备成为一流工匠的潜力。从打毛刺、划线、钻孔,到夹具的安装调试、气路安装,他磨出了一身过硬的真本领。

  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江铃逐步推动公司智能化升级。2019年,杨准正第一次接触智能化生产线,便陷入了困惑,每当生产线出现问题时,他只能向第三方技术人员求助。于是,杨准正从零开始学习专业英语、机器人示教、机器人仿真、PLC编程、设计制造工艺等。经过两年的钻研,他顺利获得江铃首批智能设备运维工高级技师证书,在U725车架焊接线车架纵梁采用不间断焊接技术、液压在线冲孔技术与激光在线割孔技术相结合,三项技术结合应用在车架生产线上,均属国内首创。

  从传统工人成功转型为智能智造运维工,杨准正一边拿着传统工具,一边与智能化机器共舞。他认为,自己作为全国劳模,有责任引领身边青年职工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目标奋进。

  千年药道 匠心炮制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陈小兰使用无尘风选机挑选白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进南城县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的炮制室,醇厚药香扑面而来。全国劳动模范陈小兰从炒药机中取出一撮药材,细细审视,“火候、色泽、气息皆恰到好处,这味药,成了!”

  中药炮制包含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看似简单的翻炒、切制动作,蕴含着千年药道的深邃智慧。而陈小兰这位在省级技能大赛上屡获殊荣、以精湛技艺折服众人的中药炮制大师,投身药行不过短短八年。

  2017年,为了陪伴在镇上上学的孩子,陈小兰来到公司当包装工。手脚麻利的陈小兰,每次忙完手上的工作,就爱往隔壁的饮片车间跑。在那儿,老师傅们翻炒药材时行云流水的动作,药锅中药香升腾的氤氲景象,让她萌生了学炒药的想法。

  炒药这门手艺,远非表面看起来那般容易。药师需精准依据中药材的质地、特性,把握每一分火候。几秒的误差,就能让药效天差地别。初学时,尽管陈小兰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可药材在她手中“翻车”仍是家常便饭。

  “归根到底,是我对药理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陈小兰从润药、切药这些基础工序学起,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与各类中药材“熟稔相知”。她随身带着纸笔,遇到不认识的药材、拿捏不准的知识,便立刻记录下来。

  勤学苦练中,陈小兰逐渐参透了炮制中药的许多门道。比如,润槟榔籽得用中沙润化7天,每天换水3次;切药时,凳子摆成45度角最省力,刀要磨够1小时,开刃得有3寸长。她炮制的中药饮片不仅颜色均一,产品收率更是比其他操作人员高出1.1%,平均收率达92.7%。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公司举办技术竞赛,入行仅一年的陈小兰一举拿下“切药”“炒药”等单项冠军。2020年江西省“天工杯”炮制大赛,她凭借扎实的功底,摘得炮制项目桂冠。

  作为传承千年的南方古药帮,建昌帮独特的炮制技法,能让药材发挥出更卓越的疗效。“做药,就是在坚守良心,切、浸、煎、滤,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陈小兰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掌握的中药炮制技艺倾囊相授,让这千年药道焕发新活力。

  挑战自我 追求极致

  付睿

工作中的温小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赣州经开区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成型操作员温小珍正全神贯注地作业,不一会儿,一块块产品被压制成型。13年来,她用勤劳和努力,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4月,温小珍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只有挑战自己、追求极致,工作才更有意义。”温小珍说。

  2012年,温小珍入职该公司,她从易上手的产品包装做起,凭借勤恳麻利,迅速成为包装效率最高的员工。但温小珍没有止步,主动申请转到难度更高的操作端。

  手动操作压机极为考验操作员对细节和力量的把控。那时,温小珍参加公司培训了解到,手动压制成型是稀土永磁生产的首道工序,而稀土资源不可再生,生产过程中的分毫疏漏都会造成资源浪费。在试岗成型操作员过程中,温小珍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立足。为了尽快成为一名熟练工,上班时她跟着师傅学,下班后用大小相近的铁块来练习放料,回到家里还在思考怎么操作可以更快更精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刻苦练习,温小珍压制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就已达到熟练工的水平。

  胆大细心是温小珍的工作诀窍。每次压机在称粉前,需要操作员手动调整参数,以适应不同产品的规格和特性。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细心,温小珍仅凭手感,便能一次性精准无误地完成参数调整。如今,她的压制成型效率可以达到一般熟练工的1.6倍,普通压制员每日产量1200余件,而她能完成2000余件,且近乎无不良品,是车间里技术最为娴熟的压机操作员。

  勇于挑战是温小珍的工作态度。2023年,她主动请缨,承担一款特殊规格产品的压制工作。该产品需要一次性压制成型,且重量必须精确在8.3克,这对生产过程中的专注度和稳定性是极大的挑战。凭借多年累积的精湛技艺,温小珍精准操作每个环节,独挑高难度生产大梁。目前,仅她一人每日可生产该产品1万余件。

  铜花飞舞 精工制造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

彭军建在铜车间挤压生产一线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记者走进江西保太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太”)铜排车间,铜花飞舞、机器轰鸣,叉车来回穿梭装卸货物,一条条铜棒、铜排在拉拔机上流动切割,几台行车在升吊铜材。彭军建一大早到岗巡检设备,做好全车间的生产计划。

  彭军建早年外出务工,从事模具铸塑行业。2009年,拥有一技之长的他入职保太,在车间一线从事挤压工作。他工作勤奋、做事麻利,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对挤压产品质量做到“一眼准”,很快便成了班长。

  在一线操作领域工作多年,彭军建始终秉持“问题就是创新起点”理念。他主导成品机切改成液压剪剪切,极大地提高了机切效率。传统机切机沫四处飞溅,存在安全隐患,改成液压剪剪切,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安全系数。他创新“粗中有细”操作法,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将车间综合效率提升18%。从“优秀机手”到“创新达人”,他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智慧新活力。

  “操作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指口述不能少。”在企业铜排车间实训角,彭军建手把手地指导新员工。作为企业“金牌导师”,他独创“理论+实操+案例”三维培训体系,累计培养技术骨干20余名,其中多人成长为公司生产主力。他的徒弟陈财将由衷地感慨道:“跟着彭班长,既能学技术,更懂怎么做人。”陈财将刚入职时,负责仓管工作,统计的数据时常出错。彭军建总是耐心地帮他核实数据,查找原因。“数据绝对不能出错,这关系到公司的信誉,关系到公司与客户的利益。”彭军建如是说。

  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彭军建更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职工,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非常激动。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与我并肩工作的所有同事,更属于培养我的企业。”彭军建说,“今后,我要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把今天的荣誉化为前进的动力,踏踏实实工作,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