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行动丨这座省会城市抢抓创新“引爆点”,推动产业“加速跑”

2025-05-21 10:08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卞晔报道:南昌是省会城市,聚集着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高大上”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看得见、能量化的产业发展动能?

依靠改革,是南昌市给出的答案。

今年年初,南昌市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深化实施“8810”行动计划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释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聚焦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南昌市找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等对应的科技“插口”,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效能,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借助高端“外脑”:攻关有力度,协同见成效

每逢周末,刘俊宇从南昌乘高铁去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赶课”,成为他南昌和上海“双城生活”的常态。

刘俊宇硕士毕业后入职江铃新能源汽车公司。如今他在同济大学读博深造,得益于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与同济大学、江铃集团创新打造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而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方向,也是从工作实践中提炼而来。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是由同济大学与南昌市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该机构不仅为江铃集团培养9名工程博士和116名工程硕士(含在读),还与企业深度协同,取得多项关键成果——智驾网联研究所与江铃股份、江西五十铃等整车厂协同,开发高性能自动驾驶软件及电子电气架构等,实现合作项目合同额超3000万元……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对于急需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南昌来说,借助“外脑”,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既是务实之举,也是破局之道。

由省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南昌,科研团队能围绕区域特色自主规划技术路线与研发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应用型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长彭翀表示,该院聚焦航空发动机等前沿技术,在高端数控机床、三维工业CT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实现了突围,已孵化出江西锐威、中发天信等硬核科技型企业。

眼下,南昌市已拥有7家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它们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

植入创新“基因”:平台更优质,企业扛主责

初夏时节,南昌瑶湖水草丰美。湖西岸,作为瑶湖科学岛一期项目的核心,南昌实验室、联创光电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等项目建设正酣,400余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

这是南昌市调整优化组建重大创新平台的一个火热场景。

“我们聚焦光电、航空和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创新赋能需求,努力将瑶湖科学岛打造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核心承载区。”南昌高新区科经局局长谢波向记者介绍。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供给。而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在于科创平台的建设。

锚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南昌市通过聚焦航空、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需求,建设全省首个国家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太行国家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和全省首家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能。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已实现年营收1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为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装上了“最强大脑”。

平台做“加法”的同时,也刀刃向内做“减法”。“我们正有序开展平台清理工作,撤销淘汰一批研究力量弱化、无重大创新成果、不符合新要求的市级研发平台,把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南昌市科技局副局长胡辉勇说。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地方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今年南昌市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于不久前印发了《南昌市“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该行动在全市构建“一企业一博士”“一产业链N团队”的服务模式,协助梳理解决重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行业重大需求或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科创平台9个、省级平台155个、市级平台522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52家。这些平台、企业围绕江西所需、南昌所能,全力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

写好产业“文章”:搭台又转化,加速更突破

为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南昌市根据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制定了“8810”行动计划。

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南昌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合作科科长王荣献认为,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才能形成生产力。

由于商业信息保密等因素,不少企业不愿公开自身的科技需求。“我们就沉下去一个个对接,做好‘中间人’。”南昌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邀请在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主动上门挖掘需求,帮不少企业成功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前企业不提科技需求,现在都积极对接。”王荣献一语道出变化。

晶能光电生产车间

成功对接的背后,一方面是理念之变:该市针对科技管理体制的“痛点”,打破传统“申报—评审—立项”的流程,让市场和企业成为创新需求“出题人”。另一方面,在驻昌重点高校增设6个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全市技术经纪人突破2000名,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不仅要搭台做好“中间人”,也是“引导人”。南昌市与省科技厅共投入1600万元经费,共同设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昌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带动该市企业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2024年就立项18个。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走出实验室,为南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目前,南昌市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突破9300项,技术合同登记额达666.7亿元。今年一至四月,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41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约109.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3.3%和189.6%,推动制造业“8810”行动计划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速突破。

从借助高端“外脑”到打造科创平台,再到做好转化文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难题,正在南昌的改革创新中寻找破解之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