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广告频现,共享单车需要一个干净的座椅

2025-05-25 07:44 阅读
光明日报

“公积金代办提取”“代开发票”“成人体验馆”“共享女友”“看片网址”五花八门……据新京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街头巷尾的共享单车车把、座椅和挡泥板上,到处都是来源不明的小广告。记者探访发现,在一个共享单车集中停放点,每10辆车中近半数被喷涂了小广告,最多一个座椅同时印四五个广告。

本来好好的共享单车,在这些小广告的侵入下,被动成为违法商家的“代言人”。这些小广告有的是纸质版,有的则从此前的纸质版“升级”成了盖戳与喷涂式,增加了清理成本。

这样的“视觉污染”既干扰着市容市貌,也让共享单车企业和使用者苦恼不已。因此,对这些城市治理中的“牛皮癣”,必须从日常着手,加大源头打击力度,力争消除这些不良内容。

现实中,相比于“传统的”电线杆、灯箱、墙面等固定物体,共享单车之所以成为“牛皮癣”的新寄居地,与其高流动性、高覆盖率有着很大的关系。于那些选择在共享单车上贴小广告、喷涂不法网址的人而言,这样做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扩大小广告覆盖范围。

而在治理层面,由于喷涂者利用“打游击”战术,在车流密集区域快速作业后迅速撤离,加之单车流动性强。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难以及时锁定具体作案主体,遑论进行针对性治理,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理成本。换言之,治理效率与违法成本的严重失衡,让这些“牛皮癣”有了反复滋生的土壤。

 

然而,即便各方面临相当程度的治理难度,对此也不能放任不管。毕竟,且不说这些小广告对市容市貌、公众单车使用体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其涉及内容多为法律法规所不容,有的甚至有引导违法犯罪的潜在风险。

比如,有的广告背后往往关联着非法代办、色情服务等灰色产业,若任由其以共享单车为载体四处传播,无疑是对城市法治秩序的隐性冲击。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而言,露骨的“成人体验馆”等广告内容更容易对其形成不良诱导。对此,加快系统化治理力度,就是涉事各方必须要做的事情。

像此番北京城管执法部门所做的,一方面,调度属地执法力量开展调查,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执法行动;另一方面,注重源头治理,执法人员根据小广告二维码的线索,找到相应的企业,约谈调查该企业非法散发小广告行为,并将其涉嫌违规经营、发布低俗内容广告等问题线索移送市场监管部门作进一步处理。

类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违法小广告的源头。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市城管执法系统查处非法小广告违法行为2605起,会同公安机关训诫违法人员1772人次,督促共享单车企业清理车身小广告276.4万张,向公安机关移送问题线索20批次。这些常态化治理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广告的频繁出现。

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针对这些“牛皮癣”的治理,既要防范“增量”,也要注重清理“存量”,二者同步进行,方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在强化打击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化打击方式。

具体看,不妨在实践中建立“部门—企业—市民”三方联动治理机制,优化三方沟通机制,鼓励市民发现问题及时举报,企业第一时间介入清理,而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严格执法、曝光典型违法违规案例等方式,强化其警示功能。

总而言之,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泛滥,影响的不仅是城市“颜值”,也会给城市日常治理带来很多潜在风险。对此,必须强化源头治理,提升治理力度和效率,这也是守护公共空间文明防线的题中应有之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