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村里家家户户住“别墅”

2025-06-16 17:25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邵平报道:“要不是宅改,我这辈子都住不上这么敞亮的‘别墅’!” 6月13日,泰和县苑前镇颜家村的老颜站在自家154平方米的新房前感慨万千。

 

  两年前,颜家村还是危旧房屋与残垣断壁犬牙交错,100余块碎片化闲置宅基地让村庄深陷“有村无地建新房”的困局。而今,这里青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平整的沥青路延伸入户,昔日“空心村”正蜕变为活力满满的“幸福村”。

  从“60%反对”到“全员参与”

  颜家村的蜕变,始于2022年10月那个尘土飞扬的清晨。当“宅改”理事会的第一锤砸向危旧老宅时,60%的村民站在警戒线外摇头:“祖宅哪能说拆就拆?”村党支部副书记颜德付至今记得当时的阻力:“有人拍着桌子说,拆了房就是断了根。”

 

  “理事会不带头,改革没盼头。”颜家村“宅改”理事会会长颜国平率先拆掉了自家三间旧杂房。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掰着指头给大家算细账:“老宅占地120平米,拆了可以补2.4万元,买新宅基地7.5万,看似亏了,但统一建房每栋省3万,算下来更划算。”党员干部带头拆、村民代表主动拆,村民们看着曾经的“空心地”渐渐平整,心里的算盘也打得越来越响。

  土地收储环节,颜家村创新“200元/平米补偿+7.5万元/宗购地”机制,将村里闲置土地重新规划。“一开始怕吃亏,后来看到规划图上的停车场、小广场,谁不盼着村里变美?”村民颜大姐指着村口公示的效果图,当年她带头签字拆房,如今住进了150多平米的新房。

  苑前镇镇长肖克辉坦言,宅基地改革初期最难的是打破“祖业私有”观念,“有些村民觉得宅基地是祖宗留下的,必须世代相传。我们带着理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跑了上饶、永丰等地,让他们亲眼看见和美乡村的样子,观念才慢慢转变。”当24栋“别墅”一栋栋封顶时,原本观望的村民排着队找理事会报名,“我们家也要申请建新房”。

  从“杂乱无章”到“五个统一”

  走进颜家村新住宅区,青瓦白墙的小楼整齐排列,每栋房的朝向、层高都如出一辙。“这可不是‘千村一面’,而是村民自己选的‘最优解’。”苑前镇党委书记康颖娴指着规划图介绍,村里聘请专业团队设计了多种户型,最终154平米的方案得到大多数村民的同意。

  “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风格、统一物料、统一施工”——颜家村的“五个统一”模式,让建房成本降了不少。颜国平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找施工队,28.8万只能盖毛坯房,村里抱团砍价,同样的钱除了门窗和内装修,其余的都能搞定。”更关键的是,统一建设避免了“这家高半米,那家凸一块”的邻里纠纷,曾经因宅基地争吵的村民,如今在新房前喝茶聊天,亲如一家。

  土地收储后的“二次利用”更见巧思。除了新建住宅,颜家村将剩余土地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村口的闲置地建成了休闲场、停车场,老宅基址改造成小菜园,连拆房留下的砖块都被砌成了花坛。“以前村里连个办红白事的场地都没有,现在到处都是小广场”。村民颜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党建引领、村级主体、村民自治”的模式,是该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即将在苑前镇其他村庄铺开,下洞口村、螺岗村的规划图已在规划。康颖娴说:“颜家经验证明,只要把决策权交给村民,改革就能接地气、聚人气。”

  从“单一建房”到“乡村振兴”

  宅改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变化,更是乡村发展动能的重塑。记者在村民手机上,看到几张对比图,左图是2022年的“空心村”,杂草丛生的老宅挤在狭窄巷道里;右图是2025年的新貌,新房之间绿树成荫,乡村美丽如画。

  “拆出了土地,更拆出了发展空间。”肖克辉介绍,颜家村通过宅改盘活的土地,除满足村民建房需求外,还将部分土地用于发展产业,“以前土地闲着是‘包袱’,现在成了‘聚宝盆’。”

  江西农村宅基地改革并非孤例。在安远县三百山镇,闲置宅基地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村民每年拿分红;在余江区,4946亩退出宅基地上建起了产业园和观光带。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颜家村的实践证明,宅改必须“问需于民”,“当村民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改革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从“经验复制”到“制度创新”

  站在颜家村村口,康颖娴指着远处的农田说,“下一步,我们要把宅改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这番话道出了江西宅改的深层逻辑——不仅要解决住房问题,更要为乡村振兴筑牢土地根基。

  “宅改不是拆房子,而是拆思想上的‘墙’。”江西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杨晨表示,颜家村的成功,关键在于破解了三大难题:用村民自治破解“政府大包大揽”的困境,用利益平衡破解“产权私有”的执念,用规划引领破解“无序建设”的乱象。这种方法,为宅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但挑战依然存在。肖克辉坦言,土地收储后的收益分配、有偿退出的标准制定、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仍是待解的课题。“比如退出的宅基地后,承包权如何界定?发展产业的收益如何分配?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制度设计。”

  夕阳西下,颜家村文化广场上响起了广场舞的音乐。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老人们坐在长廊里拉家常,身后是一排排崭新的新房。颜德付翻看着手机里的老照片,“你看这变化,像不像破茧成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