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论坛 民生项目何以得民心

一个由省属企业闲置公房改造成的托育中心,仅用半年时间便从图纸变为现实;一个老旧小区通过“绣花功夫”整合边角地块,竟能“无中生有”变出120个标准停车位;在养老中心选址时,听证会上的居民意见被及时采纳……东湖区的民生项目宛如一面澄澈之镜,映照出“民生”与“民心”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连接奥秘。
民心项目好坏不在于资金投入多少,而在于其能否精准触及民生痛点的“穴位”。当东湖区将“一老一小”群体置于全生命周期关爱体系的核心,当防滑地垫、感应夜灯这些“微末之物”进入特殊困难老人家中,其实用价值胜过宏大的叙事。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是“民生温度”最真实的刻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4方面10条政策举措。《意见》强调的“兜底线”“促均衡”,其精髓正是将资源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而非徒具形式的铺张。民生工程的生命力,深植于对群众“关键小事”的敏锐洞察与务实解决之中——此乃民心所向之根基。
民心项目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而是共同缔造、双向奔赴的协奏曲。“三问一说”工作法在东湖区的实践中绽放异彩——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全过程做好解说。比如托育中心装修时家长化身监督员审阅环保报告,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当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监督者,民生项目便自然从“政府的”蝶变为“我们的”。
民心项目更非一锤定音的休止符,而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回应时代叩问的进行曲。东湖区创新建立民生诉求动态数据库,借力AI分析热线高频问题,精准生成“民生微实事”清单,正是这种动态响应机制的鲜活实践。从新增学位、停车位到构建“10分钟如厕圈”,其背后是服务供给与变化需求的永续适配。
《意见》提出,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公平,就是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资源分配上享有平等权利,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均衡,意在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生保障水平的差距。普惠,着重让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更加普遍惠及各类群体。可及,强调让民生政策直抵基层、贴近群众。瞄准这些方向重点发力、加大投入,民生建设会更聚焦更高效,“民生”定会得“民心”。
东湖区的实践印证了民心项目的生命线:它不在于投资数额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将宏大愿景化为群众日常可感的安全、便捷与温暖。当张奶奶们在“幸福院”排练合唱,感慨“这里成了离不开的家园”时,我们读懂了一份答卷赢得民心的朴素真谛——民心工程之重,不在砖石之巨,而在砖石间无声渗入的暖意与尊严。无论是为灵活就业群体创新社保制度弹性设计,还是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把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群众获得感也将更加充实,民心工程也就水到渠成。
吴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