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服务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6-30 05:17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我们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加精准高效支持科技创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核心要义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其质的跃升、产业升级转型作为其基本内涵。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除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外,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具体来说,有“四个新”。首先,新在新要素。生产要素的升级更新将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跃升。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要素被广泛使用,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特别是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其次,新在新产业。产业是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基本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产业的集中表现。再次,新在新模式。科技创新重构生产环节和生产的管理组织架构,产生新的生产模式。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是主要表现形式。最后,新在新动能。科技创新极大地拓展了生产边界,带来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升、类别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金融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从“稳”到“进”再到“立”,即通过“稳”筑牢发展根基、“进”激发创新动能、“立”构建长效机制的三维联动,切实提升金融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和质量。

  “稳”是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作为支撑。金融必须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心本源,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将资金精准投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只有筑牢“稳”的根基,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进”是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动力。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尤其是在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服务模式。金融机构要在监管框架下,主动拥抱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创新动能。

  “立”是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保障。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在构建新机制的基础上稳妥推进改革,注意新与旧的协调。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忽视和放弃对传统产业的金融支持,而应是注重新旧产业、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衔接,既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也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新与旧之间的有序转换和协调发展。

  金融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有为、风险可控的思路,充分发挥金融固根基、稳市场、促发展的关键作用。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固本培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在间接融资市场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综合化、集团化、人才、网点等优势,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和畅通科创企业股权融资、债券发行渠道,优化符合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的科技型企业的上市条件,扩大科创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满足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要壮大耐心资本,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注重发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优势,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是坚持政府有为,立柱架梁,完善制度保障。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服务与政府政策同向发力。一方面,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如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配合税收、补贴等财政政策,为新兴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规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提供安全、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增强经营主体信心。同时,加强相关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平台政策等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新兴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坚持风险可控,守正创新,筑牢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前提保障。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对科技创新“高投入、长周期”特征,要建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构建数字化智能风控体系,完善对金融风险的动态监测,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时识别早期风险信号。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健全市场风险处置体系,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维护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防范“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投机资本干扰,确保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晟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