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2025-06-30 05:17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加强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行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以数字技术破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构建更具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不但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重点聚焦结构性矛盾

  纾解就业市场供需错配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高质量岗位”不足、“低质量岗位”冗余的显著矛盾。求职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不单是考量劳务报酬所得,对职业发展、工作条件和自身价值实现给予了更多关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吸引力下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风险加剧。虽然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新质劳动力数量庞大,但难以满足新兴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人才供给存在技能断层。人口结构与就业分布的错配凸显发展不充分性。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1亿人,占比22.0%。受人口老龄化加速与职业教育适配度不够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劳动力再就业需求增加,而适龄劳动者因就业意愿与市场供给不匹配面临择业困境,加上存在“35岁就业门槛”现象,加重了就业人口结构性失衡。区域壁垒与资源分布的错配暴露发展不均衡性。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 “向沿海集聚、向城市集中”的就业选择偏好,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单向虹吸现象,在加剧地域发展差距的同时,也加重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失衡。

  用“算力”解放“人力”

  重构就业公共服务动力机制

  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克服传统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且不囿于工作时长及社会关系的影响,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递、海量整理、全面覆盖与深度挖掘等,为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细化与多元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以“小县改革”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创新,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服务流程再造与资源集约配置,精简组织架构、调校职能分布、纾解公共资源错配梗阻。数字政府的有效融入助推了跨部门线上集成与业务并联办理,在协同共治的同时,强化了政府对服务流程与服务质量的监督与把控。依托一体化数字平台为就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缩减办事流程,节约“鞋底成本”。北京嵌入的“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重庆推出的“重庆市线上零工市场”专区等,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的本质,是政府职能从“管理主导”向“服务主导”的范式跃迁,真正实现“把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数字经济催生服务内容创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的蓬勃发展,催生出涵盖网络电商、网络直播、外卖配送、生活服务、内容创作、网约车等新型灵活就业行业。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社会保障、职业培训、法律权益等方面均需构建与之适配的新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就业公共服务在人才培育与供给侧改革方面进行调整,有效应对就业形态的多元化挑战。

  助力人岗精准对接

  重塑就业服务新模式

  数字赋能是突破“有人无岗、有岗无人、人岗错配”等就业困境、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效能的可行路径。

  以数字赋能激活人力资源潜力,破解“有人无岗”。整合劳动者教育背景、经济水平、求职现状等多源数据,打造集优惠政策精准推送、职业技能专业培训、人岗双选高效匹配、就业权益合法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就业服务平台,上承人社等部门信息系统、下接市场各类就业信息,实现岗位资源的一站统揽。

  以数字技术优化岗位供给结构,化解“有岗无人”。依托数字就业服务平台,对劳动者的就业失业情况、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需求以及各类用工主体用人需求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精准绘就劳动者画像,筛选抓取适应岗位,借助大数据分析,完成劳动者与岗位的双选匹配,并将匹配结果主动推送给双方,提高招聘效率和成功率。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创新招聘模式,提升岗位吸引力和招聘效果。

  以数字平台重塑就业服务生态,攻克“人岗错配”。加强数据共享与协同,打破部门、区域信息壁垒与数据孤岛,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强化政府机关数据共享,接入市场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实现岗位信息实时抓取、智能筛选与精准推送。基于平台数据,为优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供决策支撑,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订单式”“靶向式”技能培训,优化就业供给侧改革。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培训机构等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优化人岗匹配机制。

  无论从何种角度着力,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就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数字赋能并非用理性算法简单替代人性服务,其关键在于通过人机的深度协同实现就业公共服务质效的跃升。通过构建更具韧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使其既能抵御经济周期波动冲击,又能应对技术革命引发的职业结构变迁。这要求我们要坚决严守服务人民的公平底线,不忘共同富裕的终极诉求,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核心,实现就业公共服务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真正跨越。

  付泉 杨蕾

  【作者分别系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五育雷达图精准画像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4JDSZ30201)、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共同富裕导向下基本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效应研究”(项目编号:YC2023-B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