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江西是文化资源大省,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古村旅游、生态旅游、非遗体验等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培育了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推动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数字文化服务乡村项目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硬件支撑。在文化人才培育方面,推进“头雁”项目,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结对帮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系列政策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基于文化资源优势的“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注重乡村文化资源的“多元融合+业态创新”,提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经济效能。同时,突出省域乡村发展的“特色品牌+差异架构”,避免同质化竞争。
具体来说,一是依托丰沃的红色文化带动整体发展。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拥有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全国知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乡村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井冈山依托红色研学,紧盯当下大思政、红色教育新趋势,打造了红星广场、燎原大道两大景观主线,围绕“Z世代青少年”设计了有生动故事、有思想启蒙、有实践体验的大思政、井冈红、科技蓝、井冈绿、庐陵文五大课程体系,依托红色研学,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二是依托丰富的古色文化打响乡村品牌。江西现存古村落1000余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古村落保留下来的古街建筑、乡村民俗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石。比如,“千古第一村”乐安流坑、“万里茶道第一镇”铅山河口、吉安市钓源古村、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乡村文旅。江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些非遗项目大多根植于乡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乡村旅游的活态文化资源。比如,赣南采茶戏、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兴国山歌、弋阳腔、永新盾牌舞、宜黄戏、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都极具市场潜力。四是依托生态文化发展乡村绿色产业。江西自然生态优美,早已在全国打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这些生态资源与农耕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等相结合,将有力助推全省“乡村生态文化+”产业群发展。
当前,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仍要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比如对文化资源深挖不够、乡村文化辐射面偏小、文化人才短缺等。一是在政策协同上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高效政策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与“三农”相关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基金及筹募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三是适应时代发展,瞄准当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及时推动“云旅游”“云展览”等新业态落地、做大。四是助推乡村文化延伸产业链发展,拓展提升农文旅、文化康养、观赏经济、户外项目等产业,增加乡村文化附加值。五是健全和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引育机制,更大力度实施“文化乡贤”回归工程,鼓励文化能人返乡创业。六是推进“一地一品”策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振兴拳头产品,以品牌为龙头深挖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品牌引领下的集群效应。加强品牌营销推广,提升江西“一地一品”乡村文化知名度。
(景德镇陶瓷大学 冯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