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改文风

理论宣传要改文风,这一认识较为一致;但究竟哪些地方要改,则各人看法不同。笔者认为,直面问题改文风,方能抓住改文风的要领。当前,尤其要在改进一味求长、爱说教、不接地气方面下功夫。
一味求长,就是不管写什么主题的文章,动辄侃侃而谈、洋洋洒洒,追求长度、追求篇幅。这种人认为,文章长,才显得有水平;篇幅大,才显得有分量,至于文章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新意,读者愿不愿看、愿不愿读,一概不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理论宣传存在误解,以为既然是理论,短了还说得清楚吗?另一方面是标准导向出了问题,一些学术成果、课题结项、征文等等,有一定的篇幅、结构、字数要求,因此,为了满足这些“硬杠杠”,生拉硬扯、短话长说。文章长好还是短好?正确的态度是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言之有物。一味求长,这类文章,就是毛泽东同志早就批评过的,“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爱说教,这是眼下时常能见到的一类理论文章。这类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好用祈使句式、单向输出,喜欢提要求、下指令、拿腔拿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读者思维,话题选择不是从读者的困惑或者诉求出发,而是关心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内心缺少与读者共情。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你说我听”“你不说我就没得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研究读者、尊重读者,心里没有读者,不用读者爱听的话语和方式与读者交流互动,其结果无非是遭人无视,最终只能是自娱自乐、自生自灭。
不接地气的文风,表现为套话多、新话少,空话多、实话少,道理多、故事少。这类文章从头读到尾,看似讲得头头是道、说辞一大通,却看不到一句新话;有时看似话题有些新意,表达却还是老套路。给人的感受,就是味同嚼蜡、难以卒读,特别是一些文章在说理时,热衷于从文件到文件做文字“搬运工”,甚至摘此处章句来印证彼处观点,看不到自己的见解,看不到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来自实践的鲜活语言和生动表述。这种被人称为机械嫁接、悬浮式解读的文章,是起不到入脑入心效果的。
直面问题改文风,关键是勇于直面。找准问题症结,拿出创新的勇气,建好机制,用好“指挥棒”,真正改、扎实改,理论宣传的文风就一定会好起来。
阮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