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村古韵 共话文化传承

2025-07-01 11:41 阅读
江南都市报

  在戴山村的古桥牌坊下解码乡愁记忆,于唐江古镇的红墙黛瓦间梳理活化路径,在宁都非遗的火光灯影里探寻传承密码……一场文化赋能的征程正在赣鄱大地蓬勃开启。

  自今年2月底以来,江西省开展的“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如星火燎原,点亮了乡村振兴的文化之路。连日来,5名新闻宣传导师深入南昌东湖区、九江柴桑区、赣州南康区、吉安永丰县、赣州宁都县,开启“探寻古韵,共话振兴”之旅。

   南昌市东湖区新闻宣传导师游静:当民国旧宅变身城市绿洲

T16绿洲

  当3栋百年前的民国时期建筑,与商业团队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6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南昌市东湖区肖家巷的T16绿洲,触摸历史与潮流碰撞的脉搏。在东湖区北湖畔,修缮后的原河东会馆、康克清故居焕然一新,引入的新业态让这里成了南昌又一处网红打卡点。树龄超过百年的菩提树下,游客坐在庭院内品茶聊天。斑驳纹路的楼道里,三三两两的年轻人驻足拍照后,分享至朋友圈。人们翻阅书架上的老照片、旧书籍,读取“老南昌”的故事。在艺术展楼,一场关于抚州南丰傩文化的展览正免费开放,大家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期而遇”,也为这次游览再添一份文化的厚重。 “商业运营盘活了老旧建筑,引入年轻人喜欢的项目,形成大流量,让我们多了一处了解江西文化的地方。”市民张先生对着泛黄的粮票和手绘地图,给女儿讲解南昌历史,他称这种商业赋能激活了老旧建筑的生命力。据T16绿洲运营团队介绍,每年计划举办4—5场展览,集中展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以及饮食文化等。“我们希望将江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之中,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九江市柴桑区新闻宣传导师陈杰:戴山村唤醒“沉睡家底”赋能振兴

戴山村

  为深挖县域文化根脉,探寻古村文化密码,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硬支撑”,记者近日赴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戴山村调研,解码文旅融合赋能之路。戴山村肇始于明永乐年间,2017年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村中建筑风貌独特,历史遗迹保存完好。清道光三年建成的单孔石拱桥“戴山桥”,历经200余年风雨仍稳固如初,桥下流水潺潺,像是在诉说着数代人的乡愁记忆。村口矗立的“文甲门”牌坊尤为醒目,其匾额由清乾隆年间状元戴衢亨题写。村中还隐匿着一间古老的手工榨油坊。木碾、灶台、榨筒、铁锤等工具保存完好。“这些老物件是先辈留下的‘活化石’,凝结着戴山人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村“两委”成员陈成抚摸着油榨坊的木碾感慨道,“我们计划将其修缮复原,让更多人能亲身体验这项传统技艺。”蜿蜒的青石板路、斑驳的百年老宅、静卧的古桥牌坊、尘封的手工油坊……戴山村丰厚的文化家底,是时光的馈赠,更是振兴的基石。唤醒这些“沉睡资产”,使其成为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是当下的关键课题。记者以笔和镜头为媒介,记录活化路径,传播古村新声,努力探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戴山答案。

   赣州市南康区新闻宣传导师李巧:把脉千年古镇活化唐江文化擦亮振兴底色

卢屋村

  细雨浸润青石板巷。6月10日,记者赴唐江镇卢屋村专题调研,聚焦“探寻古韵,共话振兴”主题,为千年古村文旅发展把脉开方。

  “头唐江,二营前,三古陂,四门岭。”古代赣南四大名镇,唐江镇翘居榜首。作为一座人文积淀厚重的千年古镇,现代文明的进程并没有冲淡历史的厚重。经过多年的保护性修缮与开发,如今的唐江古镇犹如一座浓缩赣南历史文化精华的“露天博物馆”——省级文保单位红四军整训旧址内,露天讲台与拴马桩默述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故事;300米外的卢氏宗祠巍然矗立,“急公好义”匾额与十三座进士功名碑更添厚重人文底蕴;百米之隔的石板头、盐街历史街区与其天然串联,形成“古村+古圩”文旅聚落……千年沧桑的古街、古村,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见证革命岁月的红色旧址、古朴淳厚的民风,让人流连忘返。

  古镇唐江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高密度的历史遗存,更在于其将红色基因、商贸文明、客家精神深度融合的独特路径。导师将持续跟踪古村落修缮与活化利用进程,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传播,助力唐江古镇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宁都县新闻宣传导师张祖珍:宁都非遗的“双生火焰”在炽烈与温润间寻求传承“密码”

竹篙火龙

  宁都的夜晚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光芒点亮: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的炽烈张扬;石上曾坊桥梆灯的温润含蓄。

  空旷的晒谷场上,数十根七八米长的毛竹篙顶端绑着特制的火把,蘸满茶油后点燃,青壮汉子们赤膊上阵,将燃烧的竹篙舞得虎虎生风。在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师傅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这项技艺已有600年的传承。“现在后生仔觉得这些老古董没用,他们只想拍几个短视频发朋友圈。”在李师傅看来,视频流量高可以让火龙技艺传播更广,但他又担心其文化内核在传播中被稀释甚至“断传”。为此,竹篙火龙队正加紧整理记录仪式流程,力求将这些珍贵的细节保存下来。

  石上曾坊的桥梆灯展现的则是另一种气质。正月十三这天,村民们扛着自制的梆灯在曾坊古桥上连接成数百米的长龙,烛光映照下焕发异彩。村支书称,每年春节,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会返乡参加活动,但是,现在能独立完成全套工序的匠人平均年龄60岁。

  面对困境,宁都县委宣传部谢润明表示,传统与现代之间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创造性地转化与连接。一方面,传统文化要适应当代审美;另一方面,文化根脉不可割裂。

   永丰县新闻宣传导师何柳斌:保护传统村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河下古村

  6月的永丰,草长莺飞。作为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永丰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记者围绕“探寻古韵,共话振兴”主题,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散落在各乡镇的传统村落,开展了探访调研。

  沙溪镇河下古村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6处、登记公布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1处、古建筑40余处。去年,永丰县住建局与沙溪镇政府协同行动,对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进行了挂牌保护。如今,一栋栋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传统民居、老祠堂,都挂上了醒目的保护牌。

  永丰县住建局党委书记傅波介绍,在县委组织部牵头下,当地建立起县领导联系挂点、乡镇党委书记包村、村党支部驻村、党员带头认领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挂牌举措不仅增强了传统建筑的辨识度,也使更多群众得以认识和了解这些古建。

  在传统村落保护提升过程中,当地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原则,坚持“修旧如旧”。通过细致摸排调查、分类造册,为每处建筑建立了详细的“身份”档案,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逐步推进旧宅老屋的修缮复原工作。

  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游静 陈杰 李巧 何柳斌 张祖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