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中的节气|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小暑已至
炎夏伊始
蝉鸣声声
西瓜清甜
小扇引微凉
悠悠夏日长
愿你如艳阳般灿烂明媚
也如清风般洒脱轻盈
享受每一个美好的当“夏”
大江新闻AIGC工作室 出品
小暑节气
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 ,来到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期间气温逐渐升高,但还未达到最热,故称"小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形象描述了此时高温潮湿的特点。
小暑三候
一候 温风至
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小暑时节,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 蟋蟀居宇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所谓八月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时节,此时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屋檐下避暑热。
三候 鹰始击
小暑时节,雄鹰开始远离地面,翱翔在清凉的高空中,以躲避蒸烤大地的滚滚热浪。故而在夏季的傍晚,很容易见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
小暑习俗
01斗蟋蟀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古称“促织”,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
02晒书画衣物
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03“吃炒面”与“进汤饼”
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最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这说明魏晋以后六月伏日进汤饼,已明确为就是“辟恶”。
04给牛改善饮食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云: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