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江西戏”惊艳亮相世博会

这出“江西戏”,只要乡音未断、唱腔犹在,它就会一直唱下去,并唱得更响。
作者 | 黄之姝
题图 | 采茶戏专业学生正在练习
一段清脆灵巧的唱腔响起,几句俏皮风趣的赣方言念白引人入胜,台上演员衣袂翻飞、身段灵动……7月2日,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江西活动日”现场,抚州采茶戏精彩亮相,惹得外国观众屏息凝神、笑声连连。
此次展演选取了《临川四梦》经典剧目《牡丹亭》中的片段,由青年演员以采茶戏的表演方式重新诠释,身段细腻、节奏轻快,令人耳目一新。现场还特别设置体验互动区,邀请外国观众亲身体验采茶戏的身段与手势,一招一式间感受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
作为江西此次展演的两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抚州采茶戏的登场不事张扬,却格外出彩。许多外国观众虽听不懂唱词,却能看懂动作、感知情绪,“很生活、很有趣”成为他们对这出地方戏最直观的印象。
这并非抚州采茶戏首次“高光时刻”。今年5月,抚州采茶戏《红桃山》作为江西唯一入选剧目,登上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成果展示舞台;去年10月,抚州采茶戏在“茶香中国”第三届全国采茶戏汇演中收获掌声无数。
这出根植田垄乡土的小戏,频频代表江西走上全国乃至国际舞台。这出“江西戏”里,藏着生活的温度,也藏着文化的答案,以至于历经数百年,仍能与今人共鸣。

一出戏,唱出千年古郡的文化底蕴
明末清初,抚州山区的茶农在采茶时,为消解疲劳、彼此打趣,常即兴哼唱山歌、对调子。这些原始的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逐渐演化为“茶歌戏”的雏形。
到了清朝中叶,一些流动艺人将这些口头表演形式加以整理,加入锣鼓伴奏、情节对白和基本动作,逐步形成了独立剧种“采茶戏”,流传于赣东、赣中地区,尤以临川、金溪、东乡、南城等地为盛。演员走村串户演出,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京剧、昆剧等大剧种不同,采茶戏不讲王侯将相、金戈铁马,而是“贴地而唱”。唱词多用赣方言,道的是村头巷尾的事理人情;动作朴素灵动,情感直白真切;唱腔清脆灵巧,观众一听就懂,一看便笑。
剧中人物常为村妇、媒人、小伙、婆媳,剧情多聚焦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日常生活。代表剧目《杨八姐游春》《耍金扇》《红桃山》等,至今仍常演不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抚州采茶戏最鼎盛的时期,那时几乎每个县、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剧团,乡村戏台遍地开花。“白天种田,晚上看戏”,是许多老乡难以忘怀的记忆。
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电视、电影、网络兴起,传统戏曲渐失舞台,“听不懂、看不进、记不住”成了年轻一代的普遍印象。剧团解散、观众流失、演员断层,一度让这门老戏种濒临失传。
“唱戏的人越来越少,听戏的人更难找。”抚州采茶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朱旭东感慨。过去一场戏未演先热,如今搭好戏台,却台下寥寥,椅子空着,锣鼓却仍响着。

一群人,接续着非遗的烟火与薪火
面对逐渐冷清的舞台,一度也有人担心,这出“田间地头唱起来”的地方戏,会不会就此从乡村生活中淡出。即便面临“唱不下去”的现实,仍有人不愿放弃:老演员守着空台排练,村民自发凑钱请戏团来唱,热心教师将戏曲元素编进课堂……总有人在守、在传、在试图点亮。
在抚州采茶戏的复兴路上,有一个名字绕不过去——万安安。
她是抚州采茶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了一辈子采茶戏,如今84岁高龄,仍坚持每天练声带徒。“不是我舍不得歇,是我不教,这出戏以后谁来唱?”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二十多年前剧团最艰难的时候,她几乎一个人扛起整个班底,演出、化妆、排练、指导,样样亲力亲为。
在她的坚持下,一批年轻人开始走近这门“老手艺”。阙青青是其中之一。她原是万安安的学生,如今是抚州市实验二小的采茶戏老师。她带着孩子们从最基础的身段、念白练起,用情境教学、故事演绎和角色模仿,把“老戏”变成“新课”。
“孩子们一开始根本听不懂唱什么,但只要能演、能模仿,他们就能喜欢。”阙青青说。
如今,这样的“进校园”传承模式在抚州全面铺开。抚州已建立30多个采茶戏实验班,年均参与学生超过1万人。课堂上,孩子们唱采茶、跳采茶、演采茶,戏曲正融入新一代的成长轨迹。
为传递梨园薪火,2017年起,抚州探索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为初中毕业生开设五年制学历班,系统传授唱腔、表演、理论;为社会戏曲爱好者与转岗人员开设短训班,强化实操能力;对传统技艺,则坚持师徒制,由老艺人手把手教授,确保“口传心授”的韵味不失。几年间,一条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培训、从基础教学到名师带徒的“多轨并行”路径,在抚州愈发清晰。
朱冰就是戏曲班的一名毕业生,经过两年跟团学习,由学生蜕变成了演员。如今,她不仅能独挑整本戏,还成了抖音上的采茶戏“达人”。
“我发一段唱段,有人留言说‘像小时候奶奶唱的’,我就觉得特别值。”她说。

一条路,走出地方戏的新生命力
抚州采茶戏一改“只唱旧事”的印象,主动贴近现实题材,尝试用这门“土腔土调”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稻香村的故事》写的是乡村振兴,《初心》讲的是基层治理,群众演员走上台,身边故事变成戏,乡音唱出乡情。
老戏新唱,创新编排,让观众耳目一新。“原以为采茶戏只适合老年人,现在觉得够味、有意思!”90后吴含玥表示。
采茶戏的创新不止剧目,也在形式。这出地方小戏从舞台走进屏幕,短视频、微电影、直播成为它的新“戏台”。抚州采茶戏《补背褡》是由90后演员陈雨婷改编的传统剧目:用电子乐混搭采茶调,抖音播放量破百万。有网友热评:“原来外婆哼的小调这么潮!”“哎呀嘞,哥哥砍柴妹烧茶”,一句赣语衬词,成了年轻人的表白新梗。
“以前唱一场戏要跑几十公里进村,现在发条视频就能有成千上万人看,”陈雨婷说,“我们‘出圈’的方式,已经变了。”
从村头看戏的老人,到刷短视频点赞的年轻人,唱腔未变,媒介已新。节奏更紧凑、形式更灵活、传播更轻便,一杯奶茶、一段唱腔,地方戏融入了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地方戏难,是因为它太“土”;但也有人说,正因为它“土”,才真、才亲、才动人。
抚州采茶戏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源于人的热情,在于是否有人唱、有人听、有人记。它可以是一节课堂、一次巷演、一条短视频,也可以是一次世界舞台上的掌声。
这出“江西戏”,只要乡音未断、唱腔犹在,它就会一直唱下去,并唱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