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线蹲点调研︱业态加速布局 场景不断“上新”——看新余市如何激活中小城市体育消费
“苏超”火爆出圈,“村BA”篮球赛热气腾腾,许多马拉松赛事“一签难求”,冰雪“冷资源”成为“热经济”……当前,体育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风口。中小城市如何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新余市的经验给予我们不少启示。
新余市是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21年的30.39亿元增至2024年的41亿元,人均体育消费从2021年的2520元增长至2024年的3400多元。
新余市一家智慧健身房内,市民正在锻炼身体。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蔡铖歌摄
当前,“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时尚。新余仙女湖马拉松自2015年开赛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2024年,该赛事吸引全国各地两万余名选手前来参赛,甚至出现“一签难求”;今年1月,该赛事获得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认证,赛事规模和影响力逐年上升。
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新余市大力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比如,依托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开发赛艇、皮划艇、山地骑行、徒步越野等户外体育项目,深挖“体育+旅游”潜力。新余市第十届运动会首次将比赛场地设置在5个商圈及街区,吸引37万人次观赛,直接拉动消费1855万元。
赛事经济让体育消费场景更加丰富,让体育锻炼参与率攀升。去年,新余市开展县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296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赛事17项。2024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人口比重提升至45%。同时,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总结交流会上公布的多项指标中,新余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速等6项指标排名全国第一。
如今,在新余市大街小巷,24小时营业的健身房悄然兴起。记者在渝水区暨阳社区24小时健身房看到,穿着健身背心的小伙子手举哑铃,跟着教学视频学习动作要领;跑步机上,健身者步伐稳健,汗水浸湿衣服。“健身房离家近,运动器材也很全。尤其是24小时营业,方便大家随时来练一练,月卡也就60元,这钱花得很值。”经常健身的新余市民王先生说。
提振体育消费,离不开基础工作的支撑,新余在这方面有不少亮点:
——在全省率先开展体育消费专项统计调查,对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主要数据逐年进行对比,科学分析居民体育消费偏好、准确研判体育消费趋势。
——立足中小城市人口较少、财力有限等现实情况,采取轻资产的模式加速布局体育消费业态。比如,24小时健身房由社区提供场地,企业负责运营,大大减轻了企业成本,实现短时间内将健身房服务范围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
——在全省率先实现篮球场和健身路径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运动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新余市体育市场经营主体、从业人数、场地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
最具特色的是利用大数据赋能体育消费。自2024年起,我国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推动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新余市抓住体育消费这个风口,打造数字体育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市智慧体育消费服务网络全覆盖。
新余市数字体育服务平台破解了体育消费信息渠道不畅、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打通群众健身运动“最后一公里”。该平台包含体育商城、健身服务、赛事活动、商家管理等多个服务领域,引导商业综合体、健身场馆、体育商家入驻,利用推荐算法帮助用户与教练、场馆课程、商品、活动、社群等智能匹配。
如今,消费者在数字体育服务平台上可以查看健身地图,就近选择健身门店。在平台社群板块,不少消费者发布健身打卡照片、交流健身知识、参加健身活动,用户黏性逐步增强。目前,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11.06万人,入驻商家631家,累计消费超过13万人次。
体育消费有特色,一些相关企业也陆续布局。按照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实体化发展思路,新余市打造了碳纤维体育制造产业园,吸引30多家体育制造企业入驻,涵盖高尔夫球杆、羽毛球拍、网球拍、台球杆等多类产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石玉华 李冬明 董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