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政务APP成形式主义“包袱”

2025-07-09 07:14 阅读
北京日报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再出重拳——近日有地区明确要求,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政务APP,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已建的县级及以下综合类政务服务APP,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迁移归并。

政务APP的建设初衷是通过技术赋能,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多年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乱象。有的地方满足于“有了就好”“建了就完”,大干快上的结果是一批“僵尸APP”的出现。它们功能单一、技术落后,且各自为政、功能分散,群众办一件事就要下载安装一个,加上注册、验证手机号、设置密码、人脸识别等程序,非但没有感受到便捷,反而徒增烦恼。泛滥的政务APP也给基层带来了巨大的“留痕”压力,倒逼着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多处发力。说白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看着热闹,实际成了包袱。

越往基层延伸,工作就越繁杂,党员干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当用在真真切切为民、踏踏实实办事上。从管理科学上讲,依靠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搞唯数字那一套。着眼于此,从顶层设计上为政务APP作出硬性规定十分必要。2023年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对政务应用程序的建设、使用等方面,做出了不得强制推广下载、不得将点赞评论转发作为考核依据等规定。各地在此基础上向前一步,因地制宜细化规定,有助于加快“釜底抽薪”。

形式主义问题在表面,但根子在思想。在优化政务App的数量之时,有必要进一步端正态度。具体来说,相关部门不仅要及时叫停那些“僵尸APP”,更要剑指背后那些歪风邪气。形式主义的特点是“虚”,最害怕的就是“实”。“源头减量、降本增效”与“科学设计、整合集中”并举,“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与“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并重,方能彻底解决、长效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其赋能政务服务还有很大空间。但不管技术如何迭代,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才能把技术用好、好事办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