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岂能“只念不谈”

2025-07-14 08:11 阅读
浙江宣传
座谈历来是做调查研究工作的好办法。然而现实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有些座谈会开成了“念稿会”,与会发言者人手一份稿子,轮流念完,会也就结束了。

诚然,事先认真准备文稿,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座谈质量。但当“念稿”遮蔽“讨论”本身,座谈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这无疑与座谈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谓座谈,是大家聚在一起,围绕特定主题开诚布公地交流、对话、沟通。只有畅所欲言,听尽各家的想法,才能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但如今,有股“只念不谈”的沉闷之风悄然侵蚀着座谈的肌体。

典型表现便是照本宣科地走个过场:轮流把事先准备的稿子念一遍,任务即告完成,既不现场发挥,也鲜有互动交流。

此不良风气不容小觑,不可听之任之,否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念”的人多了,“谈”的人也就少了。道理很简单,当人们发现别人都是一念了之稳稳过,难免产生“自己何必冒头”的想法。随之,座谈会渐变为“汇报会”“表态会”“附和会”,像传递接力般轮番复述趋同的内容和观点,过程、形式很完整,但观点、思想很荒芜。

可见,“只念不谈”的座谈会,非但会丧失察实情、听真话、促启发的功能,还可能沦为掩饰矛盾、粉饰太平的“假面舞会”。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可惜的是,集体智慧会在沉默中流逝,决策参考也会失去多元视角的校准。

那么,造成这种“只念不谈”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方面,是组织者的心态出现了异化。部分组织者将座谈视为不得不完成的“规定动作”或展示“民主作风”的装饰,对“平稳”与“可控”的诉求,盖过了对讨论深度与实效的追求,认为只要流程顺畅、不出“乱子”即可。

在这种心态下,就更害怕出现不可控的争论、尖锐的批评,甚至视不同意见为“杂音”和“麻烦”。于是,从议题设置、人员遴选到发言内容都层层设防,力求将“风险”降至最低,无形中扼杀了自由讨论的空间。
尤其是有的单位不论大会小会,不论座谈主题,都对发言者的稿件进行层层“把关”。这样一来,发言稿中有观点有棱角、有真知灼见的内容层层删除,最终的发言内容充斥着漂亮的套话,不代表发言者本人的心声与思考。座谈会变成了成绩汇报会,一线的真实声音被过滤掉。

另一方面,是与会者未能卸下顾虑。不可否认,当前仍有一些单位内部存在这样的现象:同事间交流并非真正鼓励坦诚交流,甚至隐约弥漫着“少说为佳”的避责氛围。这便让参与座谈的人顾虑重重,生怕“言多必失”,或畏“枪打出头鸟”,于是宁念千字稳妥稿,不吐一句肺腑言。

更深的无力感还源于“说了也没啥用”的预判。受一些“无聊”座谈的影响,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走走过场,自己的意见并不会被真正重视和采纳,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所以参与热情被消磨,自然选择应付了事,念稿交差。

说到底,“只念不谈”还是形式主义问题,对座谈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根本性认知。当组织者的潜意识里更看重座谈的“象征意义”——证明“我们征求过意见了”“我们发扬民主了”,至于意见本身的质量、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成了次要的甚至被规避的“麻烦”,那么参与者也会捕捉到这些信号,转向“机械但安全”的念稿方式。

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形式不破,哪怕开再多的座谈会,也不过是形式主义在另一个场景下的重复上演。

如何让座谈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让座谈回归初心——开座谈会,不是为了走走过场、搞搞形式,而是要让与会者敞开心扉地谈想法、提建议,进行思维碰撞,表达真实心声,让会议组织者集思广益、凝智聚力,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改善。

守住初心,再辅之以实践中的正确方法,座谈方有实效。在笔者看来,至少应做好三个方面。

“策划好”。开好一个座谈会,其实没那么简单。如议题设置务必聚焦真问题、直击痛点,避免空泛宏大;流程设计则应明确区分工作汇报、信息通报与互动交流环节,压缩“念稿”时间,把机会尽可能多地留给深度讨论和问答,等等。所以,在会前就得优化流程设计,最好还能挑选经验丰富的引导人穿针引线,如此更能让座谈焕发活力、充满生气。

“引导好”。座谈时,当倾听意见的人真诚地说出“我可能也没完全想清楚,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时,会场氛围往往为之一松,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这一细节,其实是为参与座谈的人构筑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心理安全区”。

想让大家放下稿子、亮出观点,组织者必须率先垂范,在座谈伊始就明确传递出对坦诚交流、建设性讨论的期待,旗帜鲜明地鼓励与会者贡献“逆耳忠言”与“不同视角”。陈云同志对如何调动座谈的积极性就有“三不”的说法,即“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让人畅所欲言从各方面把问题兜出来,这也是让座谈能取得实质效果的重要前提。

“反馈好”。座谈不是开完就完了,会后应当梳理有价值的内容观点,凝练成会议成果,让与会者看到自己的真知灼见有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力量,而非石沉大海、说了白说。这种看得见的反馈与转化机制,是赋予“谈”字沉甸甸分量的最终保障。只有让与会者真切感到“谈”有所值、“谈”能促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谈”的热情和建言质量。

座谈最妙的艺术,是将“务虚会”转化为“务实场”。让座谈回归“谈”的本真,让思想在交锋中淬火、在碰撞中升华,方能在言路通衢之处,迎来思路的豁然开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