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95后”兄弟玩转“新农活”

2025-07-15 08:31 阅读
当代江西

“我们不是在种地,而是在经营土地的无限可能。” 

“弟弟是2019年回来的,我是2021年回来的,我弟弟原来是皮肤挺白净的一小伙。”张鹏笑着回忆道。弟弟张剑也坦言:“反正他们开始都不相信我会下地,但我干活的时候晒黑了,他们那时候就相信了。”
在万载县潭埠镇,有一对皮肤黝黑的年轻兄弟格外引人注目。哥哥叫张鹏,1997年出生,是一名退伍军人;弟弟叫张剑,1999年出生,大学学的是CAD设计。这对“95后”兄弟原本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城市打拼,现在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返乡务农,变身职业“新农人”。

95后”兄弟返乡 玩转新农活。(CCTV13新闻 视频截图)

 

城市回归乡土的选择:

“学呗,不会就学咯”

 

兄弟俩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父亲张吉平身体欠佳,家里的农田需要人打理。“我2017年退伍,一开始我是在外面创业,我弟弟原来是在杭州做电商的。”在兄弟俩的记忆里,童年的每个夏天都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父亲张吉平总是一大早就要去田里忙活,母亲则带着他和弟弟在晒谷场忙碌。“以前我家是种粮大户,在我的记忆中,只要附近哪里有空地,我家就把谷子晒到哪里,最怕突然下雨,有时村里人会跑来帮我们收谷子,”张鹏笑着说,“那时候我就知道,种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对于两个非农学专业的年轻人来说,返乡务农意味着从零开始。
“刚回来也是当小工一样嘛,买了飞机自己飞,慢慢了解了虫害、病害这些情况。刚开始真的是一团糟,像除草除不干净,杀虫也杀不死之类的问题很多。”张剑回忆道。
“现在种田,是一场与时代赛跑的智慧较量。”兄弟俩很快发现,种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让所有田块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他们向当地农业农村局社会化服务中心申请了专项补贴,并在父亲的支持下,购置了大量现代化农机设备。
“学呗,不会就学咯,”张剑谈起学习新技术的过程,“比如刚买插秧机的时候,师傅是南昌过来的,请一次师傅差不多要花上千元,好多时候都是通过视频通话,然后自己慢慢了解。”在张鹏眼中,弟弟学习这些机械化的东西“比上学时候还认真”。
如今,在他们的种植基地里,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烘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一应俱全。“有时候他是我的老师,比如无人机操作,还有田间管理,这些工作他都做得比较细致。”张鹏这样评价弟弟。

兄弟俩在进行机械化耕种。

 

从被质疑到获得认可:

“说句良心话,管得真的蛮好”

 

推行全机械化种田开始也不容易。村里老一辈对这种“铁疙瘩种地”的方式充满怀疑:“种地哪能全靠铁疙瘩?庄稼得靠人‘伺候’,机器懂啥叫‘看天吃饭’吗?年轻人,这样可行吗?”
张剑回忆起最初使用机械插秧时的情景:“那时候用机器插完秧,村民都质疑我们,没人相信这样插秧能成活。”事实是最有力的反驳。“一两个月后秧苗返青,比他们种得更好,还方便,渐渐地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张剑说。
无人机植保同样让村民们大开眼界,人工一个人一天喷洒农药只能洒5亩田,而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洒200亩左右。“没想到杀虫杀草,能这么快就处理掉这么多,”村民和父亲张吉平都由衷赞叹,“说句良心话,管得真的蛮好。”
今年,兄弟俩土地流转了2300亩农田,引入全流程机械化作业,从智能播种到无人机植保,科技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他们创新采用了“分人分区域”管理模式,聘请7名专业“田管家”,每人负责特定地块的精细化运营。这些“田管家”既是懂操作的“农机手”,又是会看数据的“新农人”。
“我们长期工都是5000块钱一个月。如果产量增加,赚到了钱还有分红。”张剑介绍道。“田管家”谢从春说:“原来在江苏上班,感觉他们在家里做得还可以,然后就跟着他们一起来做,因为在家又比较近,收入也不错,他们两兄弟比较吃苦耐劳,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做也比较有信心。”
兄弟俩凭借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广阔的农村闯出了一番天地。如今,在他们的农田里,一边是青绿的秧苗随风摇曳,一边是饲养的龙虾在欢快游弋;标准化养殖池中,养殖的蟾蜍成群结队,这些“田间卫士”既维护生态平衡,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不是在种地,而是在经营土地的无限可能。”张剑自豪地说道。

兄弟俩在查看秧苗。

 

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

 

在万载县农业农村局科技员的定期下乡指导和每年省市级农技培训的政策支持下,张家两兄弟不断学习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先后获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的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A类)资质及补贴,并依托省科技厅专项资金建成大钵体育秧示范基地,成功推广“帮两优水稻”最新种植技术。
对于未来,兄弟俩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要自己先做大嘛,然后才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创业。我觉得,(要实现)乡村振兴,年轻人还是要留在农村的,中国人的饭碗肯定得端在自己手上。”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兄弟俩不仅创造了120个就业岗位,还带动着周边8个村、5个合作社实现机械化作业。张剑通过农业农村部“头雁”项目培训成长为新时代农民典范,张鹏的农业合作社也正蓬勃发展。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也逐渐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农业是国之根本,稳固国本,就需要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兄弟俩希望有更多像年轻人回到农村,振兴乡村。
广袤的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张鹏和张剑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希望,也在这片土地上迅速成长,就像他们经营的千亩良田一样,蕴藏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丁斌祥 黄芬 黄理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