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如山!日军竟然在北京天坛搞过细菌武器研究
作为古老而庄严的皇家祭天圣地,天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与神圣记忆。漫步其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红墙蓝瓦交相辉映,一幅安宁静谧的画卷徐徐展开。然而,80多年前,这里曾被日军的铁蹄践踏。泛黄的名片和斑驳的呈报,让尘封的往事重见天日。那些档案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天坛曾有日军进驻
天坛斋宫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坐落在祈谷坛西南隅,是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无梁殿外,“敬天”匾额高悬正中。石亭之内,斋戒铜人矗立其间。
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感受中国古建的独特魅力,领略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但鲜有人知晓,这里曾有日军进驻。
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北平市警察局外五分局巡官关于日军动向的呈报》记载,1937年8月8日,日军进驻北平城后,一木清直带领所部驻扎在天坛斋宫。9月1日上午10点多,北平市外五区警察署第三分驻所六队班长赵德海报告称:在天坛驻守的一木清直大队长有移军情形。巡官普玉前往查看后发现,中午12点多,原驻扎在天坛斋宫的一木清直大队率领军官士兵换防到和平门外的北平师范大学驻扎。
“呈报中提到,第三分驻所还将以前由一木清直大队长发给巡官普玉在天坛内有效的联络通行证(门证)一并上交呈报给外五区警察署长,这张门证其实就是一木清直的名片。”据北京市档案学会秘书长王兰顺介绍,名片中间是一木清直“陆军步兵少佐”的职衔,名字下方还盖有他自己的圆形名章。一木清直将原职务“支那驻屯军丰台驻屯队长”用笔划掉,名片左侧则写下了巡官普玉的名字、职务,以及作为联络员,许可其出入天坛营门的证明。“日军当时将天坛斋宫当成营房,这张涂改后的名片,成为北平警方与日军联络的通行证。”
一木清直挑起七七事变
一木清直究竟何许人也?1892年10月16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的他,从小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逐渐成为一名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
“1936年,驻屯军第一联队成立,牟田口廉也任联队长,一木清直被任命为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的大队长。”王兰顺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一木清直正是点燃全面侵华战争导火索的罪魁祸首。
1937年7月7日,一木大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当晚,日军声称演习军队遭到中国驻军第29军“不法射击”,且发生“士兵失踪”事件。一木清直以此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结果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7月8日凌晨,日军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事实上,所谓‘士兵失踪’不过是个借口。当晚,那名士兵离开后不久就已经归队。但一木清直故意制造冲突并扩大事态。”王兰顺谈到,一木清直在1938年6月接受东京《朝日新闻》采访时表示,“当时接到报告,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但是,我的想法是连(联)队长让我就此事(和中国方面)进行交涉,如果就这样算了,中国方面会怎样宣传就不知道了……我方决定占领一文字山(宛平城与北平之间的高地,中方称‘沙岗’),然后再进行交涉……”
因挑起七七事变,一木清直在1938年3月晋升为步兵中佐。1942年,太平洋战争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爆发,一木清直支队作为先头部队登陆支援瓜岛日军。最终,日军在与美军对抗后战败,一木清直切腹自尽,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细菌部队泯灭人性做实验
位于天坛斋宫西南侧的神乐署,曾经是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那里,同样见证过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北墙上,镌刻着“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的纪念牌,向世人讲述了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设立了大规模的细菌部队,总人数达两万人。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华北地区,其北支甲1855部队将总部设在北京天坛外坛。1855部队又称细菌兵器研究所,对外称“华北军防疫给水总部”。他们以野战供水和传染病预防为招牌,培植鼠疫菌和繁殖细菌传染媒介物——跳蚤,进行细菌武器研究。
侵华日军在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的同时,还在中国战场进行细菌战,甚至在和平区释放毒菌,残害无辜百姓。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为研制杀人细菌武器,竟用中国人进行“活体实验”,大量中国被俘士兵和平民被当作实验对象惨遭杀害。
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企图销毁一切罪证。然而,历史会被尘封,但真相不会被掩盖。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公园神乐署附近发现了日军遗留下的三个大消毒锅,这些正是用来对培养菌种的器具进行消毒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神乐署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不让悲剧再重演。
小名片藏着铁证
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一木清直的名片似乎并不起眼。“当时是从很厚的一卷档案里偶然找出来的。”据北京市档案学会秘书长王兰顺回忆,那卷档案都与日军进驻北平有关,内容十分庞杂,必须花大力气仔细鉴别。
“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张普通名片,那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证据。”王兰顺说,对待每一件档案,都需要找出前因后果。“比如这张名片,恰好就与《北平市警察局外五分局巡官关于日军动向的呈报》里面提到的门证相互呼应,并且名片上的涂改记录也藏着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