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住”年轻人的情绪
这几年,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年轻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年轻人具体的崩溃瞬间,也时常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就拿最近来说,一家蜜雪冰城的女店员,因为刚和父亲吵过架在做饮品时不停抽泣,让路人心疼不已;湖北大冶一位女子因连续加班多日,其父亲生日时仍要上班,在桥上崩溃大哭。此外,一保安小哥在地铁上“发泄式演讲”的视频也走红网络。
很多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境遇,比如学业、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面临压力时,大家也都不乏自己的崩溃瞬间。所以,这类事情折射出的已远非个人之脆弱,而是年轻一代亟需被社会看到的精神负重。
在网络社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面临着现实世界中表达匮乏与社交恐惧等困境,年轻人需要表达、想要表达,但又惧怕表达、疲于表达。“小镇做题家”“当代孔乙己”“啃老一代”等标签将年轻人推向人格单一化的“窄门”,生活与工作中积压的各种负面情绪将年轻人挤向焦虑、抑郁的崖边。Soul App发布的《2024年年轻人的解压报告》中,受访者平均压力值达到了5.96分(满分为10分),其中95后的平均压力值为6.1分,成为压力最大的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年轻群体迫切需要一个“泄压阀”。面对社会结构性根源与个体生理、心理等因素带来的情绪压力,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发力应被提上日程。
城市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可以承载公共力量对个体情绪的关照,摆脱冰冷,回归温暖底色。如长沙市在地铁站安放“心情日记墙”“拳击计分器”“解压玩偶”等互动装置,将人们匆匆路过的地铁通道变为负面情绪的疏导空间。还可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在“软环境”上发力,疏导年轻人的情绪和压力,全国多地探索实践的青年夜校,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此外,还应加强教育前端干预,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危机预警管理体系。
当然,年轻群体的情绪表达应被更为宽广的渠道所承载,并承接切实的解决方法,而非淹没在“emo”类短视频的评论区中。今年一月,国家卫健委设置了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12356”,并与110等服务热线和综治维稳工作等建立联动机制。这类能让情绪得到表达及疏导的正当有效渠道,我们期待看到更多。
保安小哥在地铁演讲结束后,一位女乘客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加油”,简单的两个字让小哥沮丧与委屈消解了不少。这只善意的手恰似社会关怀应有的温度,不是对失意者情绪崩溃的讶异,而是对生活不易的理解。当青年的压力从个体的情绪问题变为公共议题,社会的回声不应只是赞扬年轻人的坚韧,更应呼吁建构起允许片刻脆弱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