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我们听到了文明对话的五重奏
在赣州,
我们听到了文明对话的五重奏
□郑长忠
这两天陪同大家行走在赣州的土地上,从龙南到南康,再到参加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境外媒体记者对话市长活动、聆听市长的介绍、见证各位的交流,我心里始终萦绕着一个词:“对话”。具体来说,是五重对话,每一重都藏在我们的所见所闻里:

记者伍煜 摄
第一重,是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昨天在龙南,我们仿佛听见500年前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箴言,穿越时空与当下对话;今天在南康,客家先民10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包容与韧性,正通过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化作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因。大家看到的低空经济、内陆港口、中欧班列,还有美克家居的创新实践,不正是古代精神与现代形态的隔空握手吗?
第二重,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今天在座的各位不远万里来到赣州,本身就是一场对话的开端。从客家文化里的开放基因,到市长介绍的外向型经济实践,再到我们此刻关于发展、文化、未来的交流,都是中国与世界相互理解的注脚。也正因有你们的到来,才有了我今天的陪伴与分享——这份机缘,本身就是对话的礼物。

记者伍煜 摄
而这两重对话的背后,还交织着另外三重更本质的对话:经济与文化的对话,比如赣州的产业发展始终扎根于客家文化的沃土;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就像我们看到的科技创新,从来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温度;社会与自然的对话,从脱贫攻坚的实践到生态保护的努力,都是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说到底,这所有的对话,本质上都是文明的对话——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传承,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鉴,更是人类多样文明之间的相知相融。而正如李市长刚才的分享所传递的,这一切对话的终极指向,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唯有始终围绕“让每个国家的人民共享文明成果”,我们的对话才有意义;唯有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向努力,今天的交流才算真正落地。
所以,恳请各位在未来为各自国家、为世界贡献力量时,不妨偶尔回望今晚——回望在赣州的这场对话,回望这片土地上“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交织的温度。这或许会成为我们共同推动文明对话的一份微小但珍贵的动力。

记者伍煜 摄
(作者郑长忠,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郑长忠教授在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境外媒体记者对话市长活动中总结发言的录音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