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客家酒香飘更远

2025-07-22 05:39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各位贵客朋友,碗里斟满酒哟,筛满酒,端起碗……”近日,悠扬的客家敬酒歌在龙南市杨村镇太福古街袅袅回荡,浓郁酒香弥漫巷陌,一场别开生面的省级非遗“大戏”——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展演,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

  “这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酿酒技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米酒。”非遗传承导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廖旺娣怀抱一摞干稻草走向“焐酒池”,感慨道,“现在肯静下心来学老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作为文化导师,我更要抓住机会,让大家了解客家文化,把这门手艺传下去!”18岁便与米酒结缘的廖旺娣,一直遵循千年传统古法工艺酿造米酒,她与儿子赖敏蒋创办太平堡酒业,创立“杨村古酿”品牌,并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改良工艺、设计文化包装,推出桑葚、百香果米酒等新品;为贴近年轻群体,与当地咖啡馆联名打造“古酿咖啡”,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如今,这项传统技艺直接带动杨村镇200余名客家大嫂参与米酒生产销售,米酒年销售额破百万元,成为富民兴村“金钥匙”。

  点燃稻草时升腾的烟雾、揭开酒坛时弥漫的酒香……展演现场,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参与稻灰“焐酒”工序环节。“选米的讲究、酒曲的制作、发酵的温度控制以及这道独特的‘焐酒’工序,都是酿造杨村米酒的关键。”廖旺娣端起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酒递给游客品尝,向游客介绍起龙南杨村米酒酿造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

  非遗的独特魅力在酒碗相碰、歌声相和中被游客全方位感知、体验。当酒香漫过古朴围屋,杨村这场非遗展演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传播,推动客家米酒走出围屋,香飘更远……

  “我们将客家古法酿酒技艺‘搬’进古街,通过‘看得见、闻得着、尝得到’的技艺展演,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到基层沃土,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架起融合之桥。”杨村镇宣传委员王文珏说。在太福古街,除了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的展演,还在好客杨村体验馆、非遗体验馆等场所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驻展示,游客可以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打锡壶,或体验龙南客家织带的编织技艺……

  太福古街的热闹画面,正是龙南以非遗为纽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市建成15个非遗传习所,设立了龙南文化旅游海外推广中心,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龙南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2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13项。这座客家小城正以文化遗产为媒,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赖胜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