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来自北航江西研究院的观察

2025-07-27 06:31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7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江西研究院)工业CT成像检测实验室的中央,摆放着一台白色三维工业CT成像设备。一件新生产的航空铸件被放入检测舱,铅屏蔽门关闭后,无损检测工程师吴强轻点鼠标,X射线穿透铸件。电脑屏幕上,数据流滚动,一个精细的三维模型逐渐生成。

7月24日,北航江西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工业CT成像设备,对一件新生产的汽车零部件进行“体检”。

  “看这里。”吴强指着叶片内部一处流道内壁说,“这里有一个凹坑,导致流道变薄了很多。”

  客户李先生听后舒了一口气:“幸好提前发现了问题,后期改进生产工艺,心里就有底了。”

  “以前样品检测得寄外省,等报告需要一周。现在同城就能迅速搞定。”吴强把快速生成的电子检测报告交到李先生手上说,“检测数据和改进建议已同步传输至贵公司系统。”

  这项为工业产品做无损检测的工业CT技术,原理与医院CT相同,通过X射线穿透物体,经软件建成三维模型,对物体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并检测缺陷。其检测对象涵盖由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多种材质做成的各类零部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这一高效检测能力,源于北航江西研究院“先进成像检测技术与仪器”团队的核心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服务全国众多客户,累计实现产值超6000万元。

  工业CT项目是北航江西研究院把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的缩影。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北航江西研究院建成包括“智能加工与先进数控”“先进成像检测技术与仪器”在内的10个科研团队,聚焦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等江西优势产业,着力攻克关键技术瓶颈。

  数据见证成效:北航江西研究院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6项;突破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高速铣削抑振、视觉三维环境感知等一批关键技术,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200余项;为国网江西电科院等重点客户提供装备研制和技术服务100余项,合同金额超1亿元;成功培育锐威科技等企业,在国产高精度工业CT、大型无人机动力方案等领域填补省内空白,所孵化企业营收达8500余万元。

  转化为何如此高效?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长彭翀指出关键:“灵活的机制是核心优势。”

  彭翀所说的灵活机制,指的是研究院一边背靠高校优质科技资源和大量年轻科技人才,一边面向具体的产业需求和丰富的生产场景。研究院起步阶段,高校与地方处于磨合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就像一块似乎有形却一时无法丈量的试验田,有待科研工作者去开拓耕耘。

  “这种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模式虽然挑战比较大,但也赋予了我们较大的自主权。”院长助理陈洁接过话茬。

  灵活机制在人才招引上呈现出效果。不久前,作为首批校地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车众元抵赣后立即跟随导师彭翀深入企业一线。“这里更贴近企业和产线,与学校侧重理论教学不同。”车众元对未来在赣学习充满期待。

  如何挖掘科研人员潜力?陈洁提到“硕博指标”这一抓手:“研究院积极争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持,获得硕博研究生招生指标,并将其与科研人员的产业化项目完成情况挂钩。”陈洁解释,这种机制不仅有利于引才入赣,更能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博士培养质效,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研究院一头连着实验室,一头连着企业。会议室内,科技成果转化负责人应维佳边分发材料边说:“这是本周收集到的企业需求清单。”

  几大科研团队相关负责人围坐一圈,大家纷纷发表意见。

  “龙南市某电子元器件企业,现有数字孪生系统已无法满足需求,急需构建工艺参数与设备状态等多源信息融合系统。”“意达机械提出了制造过程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及决策系统的需求。”应维佳话音刚落,智能数控团队负责人立刻接话:“意达机械我们前期接触过。针对该企业提出的检测数据保存和追溯困难等问题,我们团队可以去做技术对接。”

  应维佳认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搭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围绕企业核心需求和应用场景,有针对性地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工程师朱鹏就有着被选中开展科技攻关的经历。作为派驻国网江西电科院工业CT能力提升项目的一线人员,他专注于分析数据、优化参数。他说:“我们不断核对数据、调优设备,就是希望更多把我们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生产效能。”

  “长期以来,超高压和特高压电力设备器件无损检测是一个行业难题。现在依托北航江西研究院工业CT项目,攻克了X射线检测技术难题,一举解决了行业痛点,有助于严格把控电力设备入网质量,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国网江西电科院电力设备检测负责人陈田介绍。

  “企业需求在哪里,创新场景就在哪里。”彭翀介绍,研究院专设产业副院长负责对接企业需求,整合北航优质智力资源破解难题。研究院与洪都商飞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研究院团队的加入,帮助企业解决了涂胶机器人和精密打孔等技术难题,有力支持了企业首台原型机的开发。

  展望未来,北航江西研究院的初心依旧:围绕江西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精准布局创新资源,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

  在我省的新型研发机构里,还有不少像彭翀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来自国内一流高校,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聚焦江西的产业所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为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舒海军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