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的90后“火箭老师”,为何选择扎根江西?

“这份扎根的决心,源于他对这片土地教育生态的深切认同。”
近日,在吉安市吉安县天祥公园科创基地,一支塑料瓶改造的“水火箭”呼啸升空,拖着水雾直冲150米的高空。孩子们欢呼雀跃,“90后”教师王印蹲在一旁调整尾翼角度,眼神专注。
这一幕被短视频记录后爆火全网,两天视频总播放量破1亿,冲上抖音热搜第二,让这位“90后”科学教师瞬间成为“火箭老师”。他的科学课堂为何这么好玩?这位来自山东的“网红”老师为何选择扎根吉安县?

王印科创课堂。周雪莉/摄

“火箭老师”爆红网络
“塑料瓶里装上水和高压空气,阀门启动,空气和水快速向下喷出,瓶子就能靠反冲力升空了。”前不久,在科创基地,王印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调整降落伞舱。孩子们屏息凝神,火箭升空瞬间的欢呼响彻操场。
点燃探索的内驱力是王印科学课堂的初衷。王印的课堂没有枯燥的公式堆砌,塑料瓶、空气阀门、空心螺丝和硅胶垫片……这些日常物件在他手中被组装成“燃料仓”。他坚信:“教孩子,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兴趣,唤醒内在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
今年5月,王印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举家迁至吉安县,在该县天祥公园附近建立自己的首个科创基地。
这份扎根的决心,源于他对这片土地教育生态的深切认同。更触动他的是老朋友阳明的经历——在吉安从教一年多后,王印看到朋友身上焕发出的那种专注教育的热情和饱满的精气神,整个人都像被点亮了。
回忆当时的决定时,王印眼神坚定地说:“这正是我寻找的、能践行自己‘兴趣驱动、实践育人’教育理念的地方。‘水火箭’课堂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带的首批学生都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
“王老师的课太不一样了!以前孩子回家就是写作业、看电视。现在不一样了,做完火箭,回来追着我问反作用力、气压,还自己翻书查资料,那股钻研劲儿,我们看着都高兴!”海尔希望小学李佳颖的母亲在现场观看完孩子发射火箭后感慨道。
这位1990年出生的山东小伙,人生轨迹颇为独特,他拥有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教过武术、木工,最终却选择扎根科学教育。儿时目睹匠人将废铜烂铁熔铸成器,神奇的“魔法”震撼了他,而童年“放养”滋养的好奇心支撑他一路探索。
如今,在天祥公园科创基地的窗台上,孩子们制作的水火箭、火星车模型、反冲力小车静静陈列,像一颗颗被兴趣点燃、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

王印带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水火箭。周雪莉/摄

“失败课堂”锤炼真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实早在四年前,王印老师的水火箭课程就火爆全网。去年,王印做出一个令人意外又深思熟虑的决定:暂停常规教学,开启为期一年的全国研学之旅。
“科学教育不该困在教室里,教师的认知同样有天花板。”王印这样解释他的决定。他深谙“教学相长”之道,认为老师并非无所不知,敢于承认不足、持续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一次课上,来自海尔希望小学的周骏臣研究三级火箭分离装置时,突然问道:“为什么太空火箭的分离环要用爆炸螺栓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卡扣?”这个问题一时难倒了王印。
他坦诚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老师也暂时不能给你准确答案。我们一起查资料、深挖一下原理,好吗?”师生共同查阅文献、观看纪录片,最终不仅理解了爆炸螺栓瞬时解锁的优势,还探讨了其安全冗余设计。这次“被问倒”的经历,让王印更坚定了走出去、拓宽视野的决心。
“科学好玩”的种子,需要在无数次失败中孕育坚韧。王印的抖音账号记录着探索的坎坷:水火箭飞不高、飞歪、过早分离、摔坏……8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团队,从最初制作基础的一级火箭(高约1.2米)开始,在每周的科学课上一步步推进。
他们经历了初版火箭在雨中仅飞几米就开伞的挫折,前后打磨了四个版本才最终在校运会上成功发射。经过60多次发射实验,才让火箭从一级艰难升级到三级。
王印的探索远不止于水火箭。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航天,他带领学生用3D打印技术优化水火箭的结构;用雪糕棒、竹签、瓦楞纸板等常见材料,耗时十几个小时造出了带电机、能翻越障碍的六轮火星车;甚至将废弃的小塑料瓶改造成了区分核心舱、载人舱和载物舱的“天和空间站”模型。
每一次动手实践,都被王印用短视频记录下来,不仅吸引了25万网友关注,更点燃了全国各地老师带领学生实践的热情。

王印和孩子们一起研究水火箭降落伞的制作。周雪莉/摄

“乡土教育”融合创新
距离王印的科创基地不远,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的科学教育同样如火如荼。
六年前,学校党总支书记肖玉蓉在深圳麒麟小学参观后深受震动:“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不能成为创新主角?”她向全校教师发起观念革命,击破“不想教、不敢教、不会教”的困局。
肖玉蓉主导构建了“趣探—方圆”科学课程体系:以科学素养为“核”,打造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的六大课程群;以科学阅读、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为驱动,让科学学习覆盖全体师生。科学实验室从最初的1间扩展到21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48人次。
为点燃兴趣,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运动会:自制水火箭竞赛、承重纸桥挑战、滑行车竞速……校园里张贴着科学家的故事,获奖学生的照片登上“科学追星墙”。当孩子们设计的智能浇灌系统成功运转时,肖玉蓉更加确信——县域孩子不仅能学科学,更能成为创新的主角。

王印科创课堂。周雪莉/摄
一枝独秀不是春。肖玉蓉发起成立吉安县首个科学教育联盟,20多所学校共享实验室资源。她主动对接海尔集团,将航天专家请进校园,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火箭模型。
如今,她的党员名师工作室成为全县科学教育的“引擎室”,昔日仅有1名兼职科学教师的薄弱学校,已锻造出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的精锐团队。
在天祥公园的夕阳下,王印与学生蹲在草坪上调试齿轮箱;在海尔希望小学的实验室里,孩子们戴着护目镜专注测量。当一枚枚水火箭从红土地腾空而起,托举它的不仅是150米高度的物理反冲力,更是无数县域孩子被点亮的科学梦想。
一幅吉州窑地图,可以有怎样的精彩课程?顺着地图上的河流脉络,推理出古代水路运输陶瓷的便利,窥见昔日赣江流域的商贸繁荣;用陶泥捏制小船测试载重,探究“浮力”如何助力瓷器远销……
从地图上的一个点,串联起地理、历史、物理、经济知识,这正是王印即将在吉安县普及的教育:让科学思维在触摸乡土文化中生根发芽。
作者 | 范小勇 肖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