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印记永不褪色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中留下的珍贵印记,更是承载初心使命、凝聚精神力量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唯有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时代内涵与精神密码,从“保护优先、方式创新、活动赋能、人才固本”四个维度精准发力,方能让红色印记穿越时空、永不褪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聚焦保护优先,下好红色资源利用“先手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开展铸魂育人的生动载体。保护好红色资源,正是传承好红色精神的前提与基础。要突出顶层设计,强化红色资源保护机构建设,完善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机制,统筹开展红色资源挖掘整理、研究阐释、保护利用等工作。全面摸清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红色故事“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分类施策、精准保护,确保每一处红色印记都得到妥善守护。同时,借力数字化技术为红色资源插上“翅膀”,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红色资源。
聚焦方式创新,打好红色文化育人“主动仗”。鲜活的红色资源是最具感染力的教材,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与直抵人心的精神密码。激活红色资源的育人效能,关键在于让“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教育”,让“抽象精神”变为“具象体验”。要着力打造多元化育人阵地,构建“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的立体平台,为大众提供沉浸式感悟红色历史的空间,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戏曲、歌舞、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将革命故事、英雄事迹搬上舞台,用艺术的感染力传递红色精神。
聚焦活动赋能,用好红色文化传播“组合拳”。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是激活红色资源生命力的“催化剂”。要立足地域特色,用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从“认知”走向“认同”,让红色资源真正“火”起来。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大思政课”,结合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及重要纪念日,策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南昌八一广场每月1日举行升国旗仪式,以庄重的仪式感让社会各界在凝望国旗、聆听国歌中汲取精神养分,厚植爱国情怀。此外,定期举办“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短视频大赛”“讲解员技能比拼”“红色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人们从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史料、一个个故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追求与精神品格,让红色基因在互动参与中“入脑入心”。
聚焦人才固本,奏响红色文化叙事“协奏曲”。红色文化的传承,终究要靠“人”来实现。无论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还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其专业性与覆盖面往往决定了红色文化能否穿透时空、直抵人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凝聚功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红色育人格局,形成全员参与、同向发力的强大合力。筑牢青少年传承“主阵地”,大力培养“红领巾”“红心少年”讲解员,通过系统培训让他们用同龄人的视角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血脉在代际传递中扎根生长;激活专业群体“引领力”,发挥党校教师、党史研究者、军事学家的专业优势,深入挖掘革命英雄事迹、经典战役、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内核,以更富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拓宽社会参与“覆盖面”,广泛招募红色文化志愿者,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引导他们参与红色宣传、场馆讲解、活动策划等工作,让更多人成为红色精神的“代言人”,不断拓宽红色文化服务的领域与边界。
吴自胜
(作者系中共广昌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