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区“微服务”做成民生“大文章”

2025-07-28 11:01 阅读
大江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民生建设指明方向。社区作为群众生活的“第一现场”,家门口的“一菜一饭”“一老一小”“一居一业”,看似琐碎的“日常”,实则是民生温度的“刻度”。把社区服务做细做实,让便民举措触手可及,才能让群众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

  用“贴心”焐热为民初心。群众对幸福的感知,往往就体现在社区的细节里——是老人下楼就能买到的新鲜菜,是孩子放学后能托管的“四点半课堂”,是上班族下班顺路能取的快递柜,是邻里间谁有困难搭把手的温暖。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恰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生动注脚。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多去社区的凉亭里坐坐、去菜市场里转转、去居民楼里聊聊,把老人的“吃饭难”、家长的“带娃愁”、上班族的“办事烦”记在心头,让社区服务始终围着群众转、贴着民心走。

  以“实心”彰显担当作为。社区服务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合力的“大合唱”。有的小区想加装电梯却因意见不一卡了壳,有的地方养老服务点建起来了却无人问津,有的社区文化空间成了“摆设”……这些难题,考验的正是精准施策的智慧与担当。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把民政、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政策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养老托育、家政助餐等服务“打包”进社区;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多问问居民“要什么”“缺什么”,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时留足便民空间,在物业纠纷调解时算好“民心账”,让每一分投入都花在群众心坎上。

  用“暖心”绘就幸福图景。社区服务的成效,终究要靠群众的笑脸来检验。从“一老一小”的日常照护到邻里间的互助守望,从家门口的文化广场到手机上就能办的便民事项,每一点进步都在积累群众的获得感。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既办好“雪中送炭”的急事,比如解决独居老人的“一键呼叫”安装,也做好“润物无声”的实事,比如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搭建邻里节活动平台。当社区里的助餐点飘出饭菜香、托育园里传来孩童笑、文化室里响起读书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会成为最动人的民生答卷。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家门口”当作服务的“主阵地”,用贴心、实心、暖心的服务回应每一份期盼,方能让民生福祉如阳光般照遍每个角落,筑牢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德兴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张林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