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微短剧需“正视听”,勿成不良价值观“扩散器”
微短剧市场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当下网络视听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793.9亿元,同比增长224.6%,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1055.3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微短剧惊人的增长速度。居家的老人,地铁里的上班族,跑着送餐的外卖小哥,甚至青少年,都成为微短剧的忠实观众。微短剧以体量小、节奏快、情节密、反转多的特点,契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碎片化的娱乐需求。
然而,在这繁荣景象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微短剧剧情荒诞离奇,缺乏基础逻辑,充斥着违背常识的内容。在价值观方面,更是问题丛生,金钱至上、不劳而获、暴力复仇、婆媳大战、小三上位、城乡歧视等屡见不鲜。在一些微短剧中,首富、总裁被塑造为“法外之人”,随意决定他人命运。剧中频繁出现“往死里打”“丢到海里喂鱼”“你们乡下人懂什么”等极端台词,以及大量扇耳光、拳打脚踢等暴力镜头。这类内容刻意放大暴力冲突、宣扬“强权即真理”,将违法犯罪行为娱乐化、合理化,模糊了法律与暴力的边界。
这些不良微短剧的传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微短剧里不劳而获、金钱至上的观念,容易让他们对努力奋斗的意义产生怀疑,滋生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思想。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长期沉浸在这类充满矛盾冲突与扭曲价值观的剧情中,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产生焦虑与误解,破坏原本和谐的家庭与社会关系,甚至产生仇富的心态,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来。尤其是辨别能力较弱的群体,容易形成“暴力能解决问题”“权力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错误认知。
微短剧如果变成了不良价值观“扩散器”,对社会生活将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同时,微短剧通过算法推荐广泛传播,大量低质内容会挤压优质作品的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阻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微短剧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肩负起传播公序良俗、道德法治的重任。创作者应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挖掘现实题材,创作出具有时代内涵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平台也需强化审核机制,不能仅以流量和商业利益为导向,要严格把控内容质量,对传达不良价值观的微短剧坚决说“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全方位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此外,还应加强对观众的引导,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与辨别能力,让观众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
微短剧作为新兴的文艺形式,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与潜力。但只有摒弃不良价值观,回归内容本质,传播正能量,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市场的尊重,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微短剧作品,为观众带来精神滋养,为社会传递温暖与希望。
(上饶市广丰区文广旅局 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