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旗军魂军纪看人民军队的“江西红”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98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在修水县城,毛泽东领导下的秋收起义部队高高打出了“工农革命军”军旗;在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信丰、崇义上堡、遂川荆竹山、井冈山,严明了人民军队的革命纪律……
党史军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军旗在这里升起,军魂在这里铸就,军纪在这里养成,江西这块红土地为人民军队的诞生发展壮大作出了独特贡献,烙下了鲜明印记,“江西红”深深融入了人民军队的血脉和灵魂。

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

军旗在这里升起
1927年,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敢不敢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回答。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自南昌起义开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了。南昌起义诞生了人民军队,但当时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起义部队决定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
南昌起义爆发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随后以中央特派员身份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鉴于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必须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9月初,毛泽东在萍乡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起义前夕,部队在修水设计使用了一面自己的旗帜。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以及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设计出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红色军旗,靠旗杆处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从此神州大地就有了镰刀斧头旗与青天白日旗的鲜明对立。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制作旧址。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了新型人民军队。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举起了工农武装革命的第一面军旗。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诞生于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这一决定。1948年2月底,中共中央向全党征求对设计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和臂章的意见,毛泽东提出军旗上要有“八一”二字。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公布军旗样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至此,人民军队的军旗正式定型,镶嵌“八一”二字的军旗成为人民军队的象征。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的发展历程和斗争实践充分说明,人民军队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于江西这块红土地,党有了人民军队才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才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生动诠释了“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的革命真谛。

军魂在这里铸就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军魂,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军队归谁领导、听谁指挥,是建军治军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先看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指挥下发动的。从起义的筹划、组织、发动以及后来的南征,都由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指挥。
起义前,在部队设立和健全了从军党委到团支部的各级党组织,明确提出“党的作用高于一切”“以后的军事领袖,要服从党的指挥”等以党领军的原则。起义后,对部队进行整编,绝大多数军、师、团都配备了由共产党员担任的党代表、政治部主任、指导员等,这一建制是人民军队设立党委和政治委员制度的开端,为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油 画《秋收起义》。
再看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党小组,支部建在连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三湾改编将党的战斗堡垒筑到了部队最基层,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为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初步基础。罗荣桓评价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进一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的发展历程和斗争实践充分说明,人民军队一经诞生便与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生动诠释了“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油 画《三湾改编》。

军纪在这里养成
纪律是军队的命脉,人民军队从创建第一天起就将纪律熔铸于血脉之中,为确保人民军队的发展,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昌起义胜利后,部队南下广东,转战粤闽赣边区。起义部队不时遭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的袭扰,加上缺吃少穿,疾病流行,军官思想混乱,士兵纪律松懈。
1927年10月下旬,部队到达信丰后,一度出现有人进饭馆大吃大喝不给钱的情况,还发生士兵跑进布店把布抢到街上等纪律涣散、骚扰百姓的事情。
针对这种违反部队纪律的事情,朱德、陈毅当机立断,在信丰县城外的一个山坳里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在大会上,朱德严肃地说:“我只讲一点,革命离不开纪律。革命军队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任何人违反纪律都要受处罚!”
陈毅告诫官兵:“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是军阀部队,也不是国民党的部队。我们要有铁一般的纪律,有了这样的纪律,人民才会拥护我们,革命才能胜利。否则,我们一刻也难以生存。”
11月初,起义军余部转移至崇义上堡一带山区。朱德、陈毅决定抓住时机对部队进行整训,并把整顿纪律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规定筹款和缴获物资要全部归公,官兵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侵犯工农群众的利益。
与此同时,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在进军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就注意到了一些战士乱拿老百姓东西的现象,认为有必要制定一些纪律约束部队。

荆竹山雷打石。
10月24日,当部队到达遂川荆竹山时,毛泽东在雷打石第一次向全体指战员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后,针对一些战士的不良习惯,毛泽东于25日在李家坪向全体指战员提出了六项注意: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不骂人。
正是在这样通俗朴素又亲民爱民的军纪规范下,这支军队赢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后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逐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的发展历程和斗争实践充分说明,人民军队从创建之日起就把革命的坚定性、政治的自觉性和纪律的严肃性紧密结合起来,用钢铁纪律有力保障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生动诠释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深刻哲理。(作者:罗军生 吴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