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协: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

2025-08-07 20:54 阅读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协会网站8月7日刊发文章《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当代少林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以下为全文:

少林寺,坐落于中岳嵩山少室山北麓,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一作“太和二十年”)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所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禅师化迹于此,面壁九年,广集徒众,传授禅法,名重一时。天平年间,达摩传授心法于二祖慧可,正式开启中国禅宗之端绪。少林寺故而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祖庭”。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沉淀,少林寺已成为中国禅宗的根本祖庭与我国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少林寺要勇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以我国佛教中国化为契机,致力提振宗风、隆绍祖德,作禅宗丛林的表率;以少林文化为载体,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文脉,作文化传承的表率;以佛教交流为平台,致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知相亲,作和平友好的表率。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要作提振宗风、弘扬中国禅宗文化的表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少林寺作为中国禅宗的发源地,是禅宗丛林的重要标杆,是我国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备受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时代,少林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禅宗祖庭的历史传承定位,秉持初心、勇担使命,主动传承中国禅法精神,积极弘扬禅宗文化,发挥禅宗祖庭凝聚力、影响力,在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实践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1992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视察少林寺时,曾在慧可求法的“立雪亭”前肃立良久,当场吟出五言绝句一首:“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赵朴老解释道:“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靠的是它的禅……其实,佛教还是以文化驰名天下的,现在欧美有许多人在学习禅宗,这个禅宗呢,最早就在我们这里。”他还勉励僧众:“我希望这里的师父们还是多多研习经教……拳当然可以练,经也要好好学习。”赵朴老的讲话语重心长、切中肯綮,至今言犹在耳、发人深思。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少林寺要坚定信念、保持定力、站稳脚跟、无惧挑战,凝心聚力做好本职工作,要不忘初心、返本还原,努力成为持戒守法、学修并重的清净道场;要丕振宗风、传灯继祖,努力成为引领天下丛林道风、宗风、学风、作风的禅宗祖庭,要不负使命、锐意进取,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拥党爱国、全面从严治教、深化我国佛教中国化实践的佛教场所。

少林寺作为文化载体,要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表率。少林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少林寺以寺院为载体、以佛教为思想内核,扎根中华文化沃土,融会民族和合精神,形成了集建筑、碑刻、壁画、雕塑、书法、武术等文化于一身的少林文化,思想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留下了众多珍贵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林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珍贵遗产。少林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保护好、传承好少林历史文化遗产,深入研究、挖掘、阐释、弘扬其价值和内涵,共同守护中华文脉,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让少林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

少林寺作为交流平台,要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相亲的表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佛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禅宗祖庭,也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少林,跋陀更在此翻译《十地经论》等佛典,讲经弘法、接引学人,开一时风气;达摩于少林传法二祖慧可,创立中国禅宗,开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又一次深度融合发展的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佛教宗派。新时代新征程,少林寺要继承发扬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交流平台作用,深入挖掘禅宗祖庭文化内涵,守正创新、继往开来,进一步加强禅宗文化、佛教艺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深度,强化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为贯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人类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