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之路——透视鹰潭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背后
盛夏的鹰潭,发展的澎湃热潮涌动全城。

视觉江西 王正南 黄标 欧舟 舒文彬 摄
2025年上半年,鹰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1.4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5和1.2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一。增长的背后,鹰潭发展底气与动力从何而来?鹰潭市统计局副局长彭志强给出答案:今年上半年,尽管鹰潭第一、三产业增速略有回落,但工业经济同比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5.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8%。
从0.04毫米超薄铜带到产业焕新:瞄准铜产业赛道,久久为功
走进贵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金泰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卷卷高精度铜板带经过数十道工序后下线。“依托我省出台支持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集群,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举措,我们的铜带工艺再次实现突破,现在能承接全型号高端定制订单。”公司技术负责人黄城拿起一卷0.04毫米的超薄铜带介绍,其精度比头发丝还细,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填补了鹰潭在极薄规格铜带量产领域的技术空白。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与版型优化技术,让产品平整度较行业标准提升一倍,攻克了边浪、瓢曲等困扰行业多年的工艺难题。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供应商。
相距不远的新越产业园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同样令人振奋。这个占地500亩的产业园区,见证着一家企业从单一制造向全产业链布局的转型历程。自2019年落子鹰潭以来,新越集团以“链式思维”深耕铜加工赛道:从年产15万吨高精铜板带项目起步,向上游延伸布局年产40万吨阳极铜、电解铜项目,向下游拓展铜基新材料深加工业务,逐步构建起“原料—加工—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2021年产值突破100亿元,2024年飙升至500亿元,这得益于鹰潭全产业链生态的滋养。”新越集团副总经理刘刚感慨道。如今的新越产业园已吸引2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粗铜加工到高端铜箔的全流程生产能力,成为鹰潭铜产业集群发展的范例。
从金泰合的“毫米级突破”到新越集团的“链式跃迁”,鹰潭铜产业的蝶变背后,是当地数十年如一日对铜产业赛道的坚守。今年上半年,该市规上工业企业达637家,较去年末净增39家,实现营业收入2734.5亿元,增长12.5%。“其中,规上铜企业达284家,铜产业营收2502.65亿元,同比增长12.5%。”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艾国栋表示,铜产业作为鹰潭主导产业不仅规模大,而且发展质量高,铜基新材料产量占比达50.4%,较去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如今,这座被誉为“世界铜都”的城市,正以更精密的制造、更完整的链条、更智能的生态,在铜基新材料领域书写着久久为功的发展答卷。
从效率跃升30%到数智奔涌:深耕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
江西中易微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AGV机器人穿梭配送,送料、下料、检验、包装等多个场景已实现自动化运转。中央控制室的显示屏上,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生产动态,每几秒刷新一次的生产数据如同跳动的脉搏,彰显着中易微连蓬勃的发展活力。
“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不仅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33%、人力成本降低80%,更推动管理模式、体系建设、人才结构实现全面升级。”中易微连副总经理林波介绍,公司构建覆盖漆包线生产12个关键环节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从智能无人生产线到自动包装仓储的全流程智能化覆盖。中易微连成功转型,是鹰潭积极落实我省“1269”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为打造制造业强市蓄势赋能的生动写照。
推进数字化转型,企业是核心主体。鹰潭把调动企业积极性置于“数转”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技改为先导,近三年累计实施技改项目400多个,76%规上企业完成改造,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
“近年来,鹰潭铜企业主动抓转型、上项目、扩规模的意愿十分强烈。”艾国栋表示,德鑫圆金属材料、力博科诚铜业已投资4期项目,鑫铂瑞科技、江南新材料等企业完成3期扩产,全市实现裂变式发展的企业超80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发展方向——有的深耕上下游实现延链补链,有的向新领域新赛道拓展,既有纵向深耕也有横向拓展,传统产业不断“发新枝”,新兴产业连续“结硕果”。
在政府引导与企业投入的双向发力下,鹰潭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23家企业入选2025年度全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江铜贵溪冶炼厂入围首批省级“数字领航”企业名单,鑫铂瑞、江铜贵溪冶炼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如今的鹰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向着“工业强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拿地即开工到平台赋能:聚焦改革创新,绵绵用力
“3个月开工、8个月投产,这样的速度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在鹰潭高新区,江西鑫铂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东的感言,道出了企业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认可。作为内陆城市,鹰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沿海发达地区安商服务理念,打造全链审批服务体系。通过强化项目建设的靠前指导与过程管理,实现拿地即开工,并不断优化涉企增值服务。
优质的营商环境换来企业的真金白银。数据显示,近三年鹰潭高新区累计签约项目166个,其中包括14个央企、上市公司投资项目;今年1至7月招引项目42个,超去年全年总量。在项目建设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达165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1.7%,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金融赋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2月,贵溪市辖区一家铜企因搬迁重建,遭遇原有抵押物价值缩水、流动资金短缺的困境。中国银行鹰潭市分行得知情况后,迅速启动“普惠金融绿色通道”,组建工作专班,仅用24小时就完成尽调报告编制,并创新采用组合担保模式,成功投放系统首笔铜加工压延产业场景信用贷款1000万元,保障企业顺利完成设备调试和产能爬坡。
“铜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鹰潭市政府办副主任姚威介绍,为此,鹰潭市坚持问题导向,引导金融部门因地制宜创设“铜票通”、数智贷、转型票据等特色金融产品,全力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和装备迭代。截至目前,该市累计为472家企业提供资金826亿元,帮助企业降低成本2.74亿元;全市贷款余额增长16.97%,增速连续24个月居全省前列。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为铜产业发展注入了旺盛生命力。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面对铜产业曾有的发展粗放、产品附加值低、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鹰潭市主动作为,以一系列实招硬招打造产业科创平台。依托“江西理工大学+江铜集团”紧密创新共同体,该市与国内2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推动7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落地生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该市集中力量攻关,先后突破50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其中,高张力高导电铜银合金线、微合金化高强高导铜锡合金线等一批“硬核”产品实现进口替代,让产业发展的“腰杆”更硬。艾国栋介绍:“目前,赣南实验室鹰潭中心已投入运行,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铜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铜产业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
汤伟芳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