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以“阿来广丰侬”为镜,探群众文化发展之道

2025-08-14 16:16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阿来广丰侬·四季春歌之歌手大赛”在掌声中落下帷幕。这场汇聚了乡音、乡情、乡愁的赛事,不仅让田间地头的“民星”们崭露头角,更以鲜活的实践印证着“阿来广丰侬”这一群众文化品牌的生命力。

  “阿来广丰侬”从最初试试看,到如今线下举办200多场活动,线上过亿浏览量,从一个新生文化活动成长为广丰群众文化的标志性品牌,这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群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更让我们对“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视野。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让文化扎根生活土壤

  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永远在群众中间。这三年,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文化活动不只是“政府安排的任务”,而是群众“自己的事儿”?“阿来广丰侬”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把舞台还给群众,把选择权交给百姓。

  2023年的“阿来广丰侬·全民才艺秀”,我们不设门槛、不搞筛选,只要群众想展示,舞台就为他们敞开。全年70多场活动,场场爆满,许多村民说:“以前觉得文化是城里人、舞台上的事儿,现在就在我们家门口,咱也可上舞台。”

  2024年的“阿来广丰侬·四季春晚”,我们跟着农耕时序走,春分赛插秧、夏至比抓鱼、秋分颂丰收、冬至话团圆,把斗笠、木雕等非遗手艺搬上舞台,让群众在节目里看见自己的生活、品出家乡的味道。

  2025年的“阿来广丰侬·四季春歌”,更是直接回应了群众对“表达”的渴望,歌手大赛让爱唱歌的人有了话筒,原创歌曲大赛让想写歌的人有了纸笔,演员选拔赛让想演戏的人有了剧本。

  这种“群众点菜”的模式,本质上是把文化活动的“主动权”还给群众。当群众从“台下看”变成“台上演”,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创”,文化就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方式。

  ——从“财政独担”到“社会共治”,激活文化发展的多元动能

  群众文化的繁荣,既需“内容活水”,更需“机制保障”。过去,群众文化活动常陷入“政府包办、财政独担”的困境:投入多则难持续,投入少则难见效。而“阿来广丰侬”的探索,恰恰在机制层面给出了破题思路。

  在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上进行有益尝试——由广丰本土文化传媒公司“新青年影视”牵头承办系列活动,形成“三方联动”的良性循环:

  政府“搭台”不“唱戏”,以适度补贴保障活动的公益属性,聚焦场地协调、政策引导等基础服务;

  企业“运营”强“造血”,新青年影视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发衍生价值,如活动短视频传播、农文旅产品联动等,让文化活动产生自我续航能力;

  社会力量“添柴”助“升温”,本地企业通过赞助参与,既获得品牌曝光的场景,也为活动注入多元资源。

  这种“政府补一点、公司营一点、企业助一点”的模式,打破了“文化活动=财政负担”的惯性思维,让群众文化从“阶段性活动”变成“常态化开展”,为其持久繁荣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文化活动”到“治理载体”,以文化凝聚基层向心力

  文化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基层治理的“黏合剂”。这三年,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一场成功的文化活动,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其作用甚至超过十次、百次说教。

  有个细节印象深刻:2024年四季春晚排练时,有两个曾闹过矛盾的村民,同演一个节目。起初两人互不搭理,可排练时你搭我一手、我扶你一把,动作配合越来越默契,演出结束后竟主动握了手,多年恩怨自然化解。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共同的歌声里、舞步中,“你我”变成了“我们”,个人融入了集体。这种变化,正是文化对基层治理的隐性赋能。当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社区的凝聚力自然强了,基层治理的阻力也就小了。

  回望“阿来广丰侬”的三年,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文化活动本身。它让我们明白:群众文化不是“完成指标”,而是“滋养人心”;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共同创造”。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走下去,让更多像“阿来广丰侬”这样的文化IP扎根广丰大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生活,让文化惠民真正惠在群众心坎上,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上饶市广丰区 蒋文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