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抗战往事|“上了战场,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原标题:
新四军老战士尤云儒十七岁加入抗日游击队奋勇杀敌
“上了战场,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荣穗 邹宇波 实习生 胡诗颖

尤云儒近照。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摄
初秋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的一间病房内,9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尤云儒再次穿上他挂满勋章的军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历经岁月洗礼的勋章上,折射出点点金光。这位17岁便加入抗日游击队奋勇杀敌的战士,如今脸上布满沟壑,颧骨高挺,笑容慈祥,但眼神中依然透露着坚定与果敢。
1926年9月,尤云儒出生在江苏如东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恶行,在尤云儒心底埋下了抗击日寇的种子。“我参加新四军,就是为了打日本鬼子。”问及为何参军,尤云儒脱口而出,“虽然当时还是个孩子,但心中参加新四军打鬼子的强烈愿望怎么也按捺不住。”1943年8月,17岁的尤云儒在堂弟尤云山的介绍下正式加入新四军抗日游击队。
当时,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大地,所到之处,村庄化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
游击队的条件非常艰苦,尤云儒回忆道,从武装力量来讲,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差距都很大。“连衣服都是自己带来的,晚上睡觉两人共用一床被子。由于要和日伪军周旋,经常一个晚上要转移数次,我记得曾经一个晚上变换了4个村庄。”
“1944年6月的耙齿凌战役(耙齿凌位于现江苏如东县),是我经历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歼灭战。但是既然上了战场,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尤云儒说,“当时是被逼到没办法了,对方要打我们,我们只能反击。”思绪回到当年。1944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继1943年初对苏中四分区实施“军事清乡”“政治清乡”后,持续以重兵对我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企图彻底摧毁苏中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日伪军的阴谋,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统筹全局,部署主力一师三旅第七团由北南调,协同苏中四分区军民开展反“清乡”斗争。当时,尤云儒任一师三旅政治部执法员。据老人介绍,几百名日伪军于凌晨向我驻地进发。由于事先得到情报,我军早已准备好战斗,待敌人进入我伏击区即展开猛烈攻击,敌人见无法占到便宜,准备往据点内撤,没想到,在耙齿凌一带遇到了一师三旅第七团,敌人乱了阵脚。经过2个多小时的白刃恶战,敌军被全部解决,我军俘虏日军14人、伪军120余人。为了纪念在耙齿凌战役中英勇牺牲的93位英烈,1946年建设了耙齿凌战役烈士陵园。
中国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最终胜利。“日本鬼子到我们中国来欺负中国人,把他们打败是应该的,我们必须要赶走他们。”尤云儒感慨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新生活,说得实实在在毫不夸张。”
回忆起在部队的峥嵘岁月,尤云儒难以忘记心中对侵略者的愤恨,更难忘怀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采访间隙,尤云儒的儿子尤伟捧出一本珍藏的相册。翻开纸页,一张张老照片跃入眼帘——年轻的尤云儒身着军装,目光如炬。尤云儒指着照片中一位戴着帽子的老人说:“这是我的班长老大哥曹福祥,我们几十年后相聚时拍的。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打仗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对同志、老百姓充满感情。百姓对我们也好,家里有吃的就送来给我们,有战士受伤了,就帮着抬伤员。我们始终相信,和老百姓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往不胜。”
一位老兵,就是一部“活着的抗战史”。从被侵略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尤云儒亲眼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谈及今日中国,尤云儒的话语中满是欣慰:“现在再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中国强大起来了!”
采访结束,尤云儒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见证着这位抗战老兵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