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减肥药”随便买?一场多方共谋的医疗失守
体重只有80斤,却在电商平台被诊断为“肥胖症”,这不是段子,而是近日媒体曝光的真实乱象。近年来,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处方类减肥药迅速走红,这些药本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如今却通过“秒开处方”、线下违规销售、社交平台药贩引流等方式,大量流向根本不需要用药的人群。

乱象的背后是一场多方共谋的医疗失守。线下药店“形式审核”、线上平台“填表即开方”,早已不是新鲜事。现实中,有些药店只需一张身份证,就能替你“联系医生代开处方”,全程不核实病史、不评估健康风险。更荒唐的是,有平台甚至在用户填写“体重40公斤”后,依然开出了肥胖症用药处方,这哪是看病开药?分明是演戏卖药。
处方审核形同虚设,背后是一笔笔生意经。电商平台要流量、要成交额,索性默许顾客虚构病情;线下药店处方药利润高,暗中违规销售成了“公开的秘密”;不少消费者也图省事,配合药店完成“流程表演”。三方“合谋”,监管防线一再后退,处方药就这样被降格为普通商品。
当然,我们不能只骂商家无良,也要看到背后的社会症结。当前,减肥市场正值井喷期,“颜值焦虑”裹挟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哪怕体重正常,也要追求“月瘦10斤”“明星同款身材”,给药贩子钻了空子,趁机在社交平台散布所谓“用药经验”,把处方药包装成轻松瘦身的“神药”,煽动非理性需求。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机构和个人也瞅准了这个“风口”。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是良药,对盲目减肥者却是风险未知的赌局,可在利益驱动下,已然成了某些人“快速收割”的工具——哪管你停药后会不会反弹、会不会出现进食障碍甚至酮症酸中毒。
当“秒开处方”遇上“减肥狂热”,风险绝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爆炸式增长。更棘手的是,网络销售的跨区域性和隐蔽性,让监管追查难上加难。除非形成全链条、可追溯的处方药管理机制,否则这类乱象还会换个平台、换种形式,继续存在。
治理之道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堵住“随意开处方”的漏洞,也要引导理性健康的审美观。线上平台应当强制实现人脸识别与电子病历验证,对频繁虚构病情的账号永久封禁;线下药店需建立处方溯源系统,确保每一张处方都能对应真实的就诊记录。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或许也要反思:是不是对“瘦”的执念,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场乱象的推手?
药品不是商品,健康不是生意。让处方药回归“治病”的本源,让减肥回归科学和健康的轨道,才能真正守护住公众的身体健康。
(胡雨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