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预制菜明示,为何成为餐饮行业痛点
“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太恶心”——近日,罗永浩一条吐槽西贝的微博,引发了网友对预制菜的广泛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100%不是预制菜,只是使用预加工食材,而罗永浩则表示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这场风波,不仅让西贝陷入舆论旋涡,也揭开了餐饮行业的“遮羞布”。

这场争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预制菜?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去年3月联合印发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意味着,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以及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主食类产品,都不属于预制菜。
但在实际操作中,预制菜的定义却相当模糊。一些餐厅使用的预加工食材,如切配好的蔬菜、腌制好的肉类,算不算预制菜?一些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到了门店再进行简单加工,算不算预制菜?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餐厅点餐时,很难判断自己吃的是不是预制菜。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让餐饮行业的信誉受到了损害。
事实上,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去年发布的通知,已经明确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到了落实阶段,这一要求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预制菜的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快速检测手段验证菜品是否预制,监管部门很难对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一些餐厅担心明示预制菜会影响消费者的就餐体验,从而导致客流量下降,特别是一些中高端餐厅,消费者往往更注重菜品的品质和口感,如果明示预制菜,可能会让消费者觉得餐厅不够“高端”。此外,预制菜的明示标准也不够明确。一些餐厅虽然在菜单上标注了“预制菜”,却没有说明具体的预制程度,消费者仍然难以判断菜品的质量。
预制菜的明示,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关系到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推动。
政府部门应完善预制菜相关标准和检测技术,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餐饮企业应增强诚信意识,主动明示预制菜的使用情况,并加强对预制菜品质的把控,提高菜品的口感和质量,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消费者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如发现餐厅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总之,只有推动整个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更加规范、透明,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实现“吃得明白,付得甘心”。
(翟雅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