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青春的赛道从不是“投机者”的赌场
“风险小,收益大”——在短视频评论区引流揽客下,一场荒诞诈骗犯罪背后的不法卖家,竟是一群18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恐怕没料到,用自来水、维生素片炮制的骗局,最终会让自己换来10年牢狱。3名大二学生,60余万元诈骗金额,敲响了人才培养中“德”与“智”失衡的警钟。(详见→太荒诞!三名大学生用自来水诈骗60余万元)
青春的赛道从不是“投机者”的赌场,可有人偏要在歪路上狂奔。短视频评论区里一句“真的假的”,竟成了诈骗链条的起点;化妆品分装瓶里装的自来水,被包装成“催情水”“听话水”。这群本该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在实验室探索真理的大学生,却把聪明才智用在了研究“引流话术”“保密发货”上,把宿舍变成了造假窝点,把同窗变成了犯罪同伙。他们算准了买家“动机见不得光不敢报警”,却算错了法律的底线、人生的航向,最终在“一本万利”的幻想里,栽了大跟头。
3名大学生能在短期内搭建起跨省份的诈骗网络,能“自学”整套行骗流程,说明他们并非愚钝之辈,可偏偏在价值观的考题上交了白卷。他们只看到快速赚钱的诱惑,却看不到背后的法律红线;只算计“风险小”的侥幸,却算不清刑期对人生的摧毁。这哪里是“生意”,分明是拿青春赌明天,用前途换横财,最终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把自己钉在违法犯罪的耻辱柱上。
案件背后的“产业链”更值得警惕,别让歪风污染了青春的土壤。从胡某团伙在短视频平台用隐晦词汇引流,到刘某等人在宿舍“接单发货”,这条分工明确的诈骗链条,暴露了网络空间治理的漏洞,也折射出部分青年群体的价值偏差。当“躺赢”“快钱”的念头盖过了“奋斗”“实干”的信念,当“投机取巧”的心思取代了“脚踏实地”的追求,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被歪门邪道诱惑。3名大学生被“挣快钱”的念头裹挟,一步步沦为犯罪链条上的棋子,实在令人扼腕。
青春的价值从不是用金钱衡量,而是用奋斗定义;聪明才智也不该成为投机取巧的工具,而应是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的阶梯。
3名大学生的惨痛教训,是给所有青年的一记警钟:再精明的算计,也逃不过法律的眼睛;再诱人的“捷径”,也抵不过正道的光明。高校要拧紧立德的发条,社会要筑牢育人的防线,青年更要守住修身的底线,别让一时糊涂,毁掉大好年华。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