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AI“魔改”乱象频现,治理还需“道高一丈”

2025-09-18 16:48 阅读
大江网原创

  唐僧和孙悟空争当“话事人”、《甄嬛传》变成“枪战片”、《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和高育良开展魔法攻击……近段时间,一些AI“魔改”视频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另类热潮,也引发争议。

  视频以颠覆式的剧情、以假乱真的画面不断冲撞大众认知,一边重构经典,一边引发争议。在创意与侵权交织的灰色地带,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技术革新走在合理规范的轨道之上?面对AI带来的新型挑战,治理手段也应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图源:法治日报 高岳

  AI“魔改”视频之所以能走红,背后是技术与流量逻辑的“合谋”。一方面,生成式AI大幅降低视频制作门槛,哪怕没有专业背景,普通人也能借助工具实现天马行空的二创想象。这种低技术成本与高传播回报的组合,极大地刺激了内容的量产。另一方面,流量经济的驱动也不容忽视。AI“魔改”视频因其戏剧性、冲突感极易吸引眼球,进而为创作者带来广告、带货、知识付费等多重收益。在算法推荐与用户猎奇心理的双重助推下,一批批“魔改”作品迅速站上风口。

  然而热闹之下,隐患已在暗处滋生。经典影视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肆意篡改角色设定、扭曲叙事逻辑,看似是创意表达,实则是对原作精神与价值的消解。当张飞不再勇猛、关羽失去忠义,历史的厚重就被简化为一场轻浮的闹剧。尤其对年轻观众而言,这种碎片化、娱乐化的“再创作”,极易导致对经典作品的误读,甚至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要遏制“魔改”失控,必须多方发力。有关部门应当跳出“事后清理”的被动模式,尽快出台针对AI生成内容的专项法规,明确侵权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提高违法代价。平台则需强化主体责任,通过AI技术反制AI乱象,例如建立原创数据库,实现侵权视频的精准拦截。同时,也应优化用户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打造共治共享的内容生态。

  除此之外,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同样关键。应通过广泛传播与教育引导,帮助用户树立正确的版权意识与审美观念,使更多人意识到:创意不能脱离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技术不应成为恶搞经典、侵害权益的遮羞布。

  AI的确为内容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魔改”也未必完全是负面词汇。在合理授权与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创意改编能够激活经典,吸引新一代观众走近传统。但我们必须要划定清晰的边界,技术的终点不应是混乱与侵权,而应是更有品质、更有责任的创作。

  AI“魔改”视频,不应模糊创意和恶搞的边界。只有做到立法规范、平台治理、公众自觉三位一体,才能真正实现AI与内容创作的良性共生,让“魔改”魔得有趣,也改得有理。

  (郭宝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