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豫章书院开放活动见闻
湖面上,水光潋滟、金辉点点;水岸边,岸柳如烟、浓荫匝地。9月28日,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象湖风景区的豫章书院举行开放活动,正式向公众开放,并同步启动“爱我英雄城豫章书院行”主题系列文化活动。
9时20分,在习习秋风中,来自西湖区站前路小学的123名小学生,身穿传统汉服,在豫章书院西广场齐声诵读《豫章书院学约十则》及《论语》部分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开篇。琅琅书声回荡在湖畔,赢得阵阵掌声,象征百年文脉在新时代的接续与新生。
随后,记者随前来参加活动的江西四大书院负责人、道德模范、文化名人、一线建设者、优秀教师和学子等代表,一起步行入院。
书院新址位于象湖隆兴岛上,连接湖心岛与岸边的,是一座全长202.8米的钢架浮桥,由39艘钢浮船拼接而成。行走在浮桥上,脚下钢构与木板拼接的桥面传来坚实而平稳的触感。桥头矗立一座牌坊,上书“豫章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两边立柱垂下一副对联:“水可清心远思千载书能益智多读数行”。书院建于此,正合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
豫章书院文脉绵长,创自南宋,原址位于东书院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历史上,豫章书院曾与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上饶铅山的鹅湖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数百年后的今天,穿梭于游廊间,伫立在书房里,仿佛依然能聆听到历史的不绝回响,触摸到书院绵延而深厚的文脉。
“来到这里参观,不仅看到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这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南昌市民徐雅文告诉记者,得知豫章书院开放的消息,她起了个大早赶来参加活动,第一次走进书院,游玩一番后感觉不虚此行。
采访中,市民纷纷表示豫章书院“带来惊喜”“超出预期”。群众的一致点赞,源于豫章书院在规划之初,就把市民的需求置于核心位置——既要古色古香、赏心悦目,又要内涵丰富、便于互动。
这里,是一座书香雅苑。主体建筑豫章堂为深度阅读空间,纸墨清香静待知音;洪都厅、隆兴斋匠心独运,用于开展专家讲学与学术交流;钟陵轩视野开阔、雅望亭临湖而建,可供文创雅集、休憩品读。
这里,还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书院不仅延续讲学、研究和阅读传统,更拓展了文明实践、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现代公共服务功能。
飞檐翘角间,藏着传统建筑的灵魂美学;文明实践中,体现着现代都市的创新活力。这里,已经打造出立体的、活态的城市文化磁场。
活动当天,书院一侧的隆兴斋正在举行“开笔启蒙,书礼相承”活动。身穿传统服饰的师生,效仿古人举行蒙童开笔礼,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徐雅文告诉记者:“今天,带孩子来参加开笔礼,让孩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非常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豫章书院致力于服务全年龄段人群,其建成开放,不仅泽惠一处,更要带动一片。
从建设“书香洪城”方面出发——目前,南昌已将豫章书院纳入全市公共阅读生态系统,与112家孺子书房、9个县区公共图书馆、117个乡镇街道图书室、1993个村(社区)阅览室、1136个农家书屋一起,形成“书香洪城”服务体系。
从文旅项目角度考量——豫章书院项目与周边玛雅公园、象湖风景区等连片整体规划。以豫章书院为中心,北面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豫章台为市民提供“主题阅读+学术研究+城市客厅”的立体化体验;南院则以生态休闲风格吸引年轻读者。书院浮桥与象湖生态公园互联互动,共同构建“一湖书香”的生态阅读服务体系,肩负起书院文化活化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双重使命。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焕然一新的豫章书院,将立足传承文脉、弘扬国学,积极融入象湖风景区整体规划,致力打造集学术、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成为彰显南昌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本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 康春华